[發明專利]一種掛鉤增補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53509.8 | 申請日: | 2012-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762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2 |
| 發明(設計)人: | 魏亮;楊常文;楊波;胡揚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8 | 分類號: | G02B6/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張振偉;王黎延 |
| 地址: | 401121***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掛鉤 增補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掛鉤增補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光纜掛鉤安裝的掛鉤增補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通信業務發展迅猛,光纜建設及維護量日益增大,掛鉤作為承載光纜的一種最常用的器件,使用量非常巨大,但隨著使用年限增長,部分掛鉤往往會因外力(如風力)或自身彈力脫落而導致光纜下凹。目前光纜下凹的現象很多,因此必須進行掛鉤增補,這是維護規程的要求,也是確保網絡安全的需要。
傳統的增補方法一般有兩種:其一是使用上桿工具爬上電桿,再用滑板滑至掛鉤脫落處進行增補。其二是利用長梯直接搭在脫落掛鉤處的鋼絞線上,從梯子爬上增補掛鉤。
制作并利用一種工具,讓較為復雜的掛鉤增補工作變得簡單易行即一個人在地面上就可以輕松完成5、6米高的掛鉤增補,變得相當必要。目前,已有類似的工具出現,如公開號為CN2304205Y公開日期為1999年1月13日的中國發明公開了一種光纜掛鉤增補器,該增補器由U型架和接桿組成,U型架及接桿均采用10cm的圓鋼加工,U型架上設有扭簧、拉簧、立耳、拉鉤等,主要是運用扭簧、拉簧等的彈力來固定掛鉤。
公開號為CN2879223Y公開日期為2007年3月14日的中國發明公開了一種通訊便攜式增補器,主要由卡頭和接桿組成,卡頭呈方形結構,設置一V型槽,用于固定掛鉤,接桿由多節組成,采用插栓連接。
上述兩項發明所公開的技術方案其目的主要是:一個人在地面上完成掛鉤增補,解決傳統掛鉤增補方法存在的缺點,其設計思路均是:利用桿頭完成掛鉤的固定,利用接桿升高完成增補。但在實際操作中,首先,光纜掛鉤由一根扭形鋼絲和一個塑料托盤組成,扭形鋼絲兩端各有一個彎鉤,一端彎度較大,稱為“死鉤”,一端彎度較小,稱為“活鉤”,兩個鉤的鉤孔是錯位的,在操作時,必須先掛死鉤,再使掛鉤發生一定的形變,使得兩個鉤孔在一條直線上(不錯位),并利用掛鉤形變后的反彈力,才能掛上活鉤,從而完成整個掛鉤的掛接。在掛鉤發生形變的過程中,掛鉤會產生一定的彈力,如不對掛鉤進行充分的固定,掛鉤會因形變后的彈力而跳出V形槽。因此可以確定:要達到在地面完成掛鉤增補操作,桿頭的設計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桿頭要有一定的強度(牢固性)。2、桿頭必須牢固地定位掛鉤(在掛鉤發生形變過程中,也不會因為自身彈力而跳出桿頭),便于完成掛鉤的形變,3、完成增補后可輕松將桿頭與掛鉤分離開。
基于上述對掛鉤的形狀、形變以及操作過程的分析,發現上述兩項發明所公開的增補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點,公開號為CN2304205Y的發明中,增補器桿頭為U形架,并利用扭簧、拉簧及拉鉤固定掛鉤,在掛鉤發生形變之前,可較好地固定掛鉤,但在掛鉤發生形變時,因扭簧及拉簧有“讓性”,掛鉤不易達到預期的形變;另外,在完成增補后,因兩只拉鉤將掛鉤的兩條支臂牢牢鉤住,不易使桿頭與掛鉤分離開,這都會增加操作時的難度。
公開號為CN2879223Y的發明中,掛鉤器桿頭為方型,上端為V形槽,需將掛鉤置于V形槽內固定,其實質就是利用方形盒的一條對角線的兩只角來固定掛鉤的兩條支臂,但事實上,掛鉤的兩條支臂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利用方盒的對角線是很難固定的,在操作時,掛鉤可能會因形變時產生的彈力跳出V形槽,操作較困難。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掛鉤增補裝置,能穩定地將光纜掛鉤等固定于掛鉤增補裝置中,從而將掛鉤順利增補到固定線纜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掛鉤增補裝置,包括桿頭,所述桿頭包括能容置掛鉤的容置部和設置于所述容置部上能分別夾持所述掛鉤兩支臂的夾持部,所述夾持部上還設有壓接所述掛鉤支臂的壓接部;所述夾持部包括相對地設置于所述容置部一端的二卡臂,所述二卡臂在任一卡臂所在的平面的投影呈交叉狀;所述壓接部包括壓板和壓槽;所述壓板和所述壓槽分別設置于所述二卡臂相對的卡臂面上。
優選地,所述壓板設置于卡臂上的位置高于所述壓槽設置于卡臂上的位置。
優選地,所述二卡臂的遠離所述容置部的端部設置有彎折部,所述彎折部上設置有放置掛鉤支臂的定位溝。
優選地,所述二卡臂的遠離所述容置部的端部彎曲而形成所述定位溝。
優選地,所述容置部為筒狀。
優選地,所述容置部為中空的四方體筒狀結構,所述夾持部形成于所述四方體結構一端的兩相對的面上,所述二卡臂分別位于所述兩相對的面上,分別沿所述兩相對的面的上端部的兩四邊形面的對角線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5350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