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LED應急照明裝置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242007.5 | 申請日: | 2012-07-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7784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14 |
| 發(fā)明(設計)人: | 董春保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晶雷光電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S9/02 | 分類號: | F21S9/02;F21V23/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嚴志平 |
| 地址: | 215100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led 應急 照明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應急照明裝置,具體涉及一種LED應急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應急電路的構造主要是由自動充電電路,蓄電池,市電供電電路、蓄電池供電電路、自動切換電路和負載連接構成。把應急電路連接到市電電網上,當市電供電正常時,自動充電電路自動給蓄電池充電,自動切換電路使備用蓄電池給負載輸電的電路處于開路狀態(tài);當市電供電中斷時,自動充電電路停止給蓄電池充電,自動切換電路自動把蓄電池供電電路由開路狀態(tài)切換成閉路狀態(tài),負載因獲得蓄電池的電能而發(fā)光,應急燈實現(xiàn)應急照明,可是現(xiàn)有的應急燈存在著能耗高,當使用蓄電池供電時,供電時間短的缺陷。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LED應急照明裝置,其能耗低,可以用蓄電池長時間供電。
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LED應急照明裝置,包括市電輸入端、蓄電池、充電器、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逆變器、交直流變壓器、恒流驅動電路及LED光源,所述市電輸入端與蓄電池和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交流電輸入端及直流電輸入端相連接,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交流電輸出端依次通過所述交直流變壓器與恒流驅動電路給所述LED光源供電,同時通過所述充電器為所述蓄電池充電,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直流電輸出端與所述逆變器連接,逆變后的交流電經所述交直流變壓器和恒流驅動電路給所述LED光源供電。
進一步完善上述技術方案,所述LED光源包括燈罩、反光杯、放大鏡、散熱板和設置有LED的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散熱板上,所述散熱板設置在所述反光杯的底部,所述反光杯設置在燈罩內,所述燈罩的口端設置有所述放大鏡。
為了進一步增強所述LED的散熱效果,所述散熱板的背面設置有若干散熱片。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耗低,可以用蓄電池長時間供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電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LED應急照明裝置,包括市電輸入端、蓄電池、充電器、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逆變器、交直流變壓器、恒流驅動電路及LED光源,所述市電輸入端與蓄電池和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交流電輸入端及直流電輸入端相連接,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交流電輸出端依次通過所述交直流變壓器和恒流驅動電路給所述LED光源供電,同時通過所述充電器為所述蓄電池充電,所述電源自動切換控制電路的直流電輸出端與所述逆變器連接,逆變后的交流電經所述交直流變壓器和恒流驅動電路給所述LED光源供電。
所述LED光源包括燈罩、反光杯、放大鏡、散熱板和設置有LED的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設置在散熱板上,所述散熱板設置在所述反光杯的底部,所述反光杯設置在燈罩內,所述燈罩的口端設置有所述放大鏡。
為了進一步增強所述LED的散熱效果,所述散熱板的背面設置有若干散熱片。
上述應急照明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耗低,可以用蓄電池長時間供電。?
如上所述,盡管參照特定的優(yōu)選實施例已經表示和表述了本發(fā)明,但其不得解釋為對本發(fā)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定義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前提下,可對其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作出各種變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晶雷光電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晶雷光電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4200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