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耦合電場的架空輸電線路過電壓測量傳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38858.2 | 申請日: | 2012-07-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218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10 |
| 發明(設計)人: | 姚陳果;王琪;米彥;李成祥;吳昊;龍羿;陳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R19/165 | 分類號: | G01R19/165;G01R15/06;G01R1/04 |
| 代理公司: | 重慶大學專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胡正順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耦合 電場 架空 輸電 線路 過電壓 測量 傳感器 | ||
1.一種基于電場耦合的架空輸電線路過電壓測量傳感器,主要包括傳感器外殼(2)、固定板(4)、分壓電容組(5)、匹配電阻(6)、同軸電纜(7)、內屏蔽殼(8),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還包括絕緣墊(3)和數據采集單元(10);
所述的傳感器外殼(2)的材料為銅或不銹鋼或者鋁合金,所述傳感器外殼(2)的形狀為底端帶外翻邊的半球形,所述半球形的傳感器外殼(2)的內徑為180~1000mm、厚度為5~10mm、外翻邊的寬度為20~40mm、厚度為5~20mm,并在殼內頂端加厚處的軸心處設置一孔深為5~10mm的螺桿盲孔,在所述的傳感器外殼(2)內裝設有所述的內屏蔽殼(8),在所述的內屏蔽殼(8)內裝設有所述的分壓電容組(5)和所述的匹配電阻(6),所述的分壓電容組(5)和所述的匹配電阻(6)均通過螺桿固接在所述傳感器外殼(2)內的頂端加厚處的螺桿盲孔中,在所述傳感器外殼(2)的外翻邊上均勻設置4~24個帶圓槽的螺栓通孔,所述的傳感器外殼(2)通過4~24個帶絕緣套的螺栓分別穿過所述的絕緣墊(3),分別通過4~24個螺栓通孔、絕緣套和螺帽固接在所述的固定板(4)上,固接后在分別用防水膠填4~24個螺栓通孔的縫隙,所述的固定板(4)通過螺栓、墊圈和螺帽固接在架空輸電線路的跳線橫擔(9)上,并且所述傳感器外殼(2)的半球形面正對所述跳線的弧垂的底端且兩者的最短間距為1.5~10m;
所述的分壓電容組(5)為2~8個市售無感電容并聯而成,電容值為0.02~0.08uF的電容器組,所述匹配電阻(6)阻值為50Ω或75Ω,具體阻值根據同軸電纜的具體參數而定,所述分壓電容組(5)的上引線與所述匹配電阻(6)的上引線并聯后,再通過螺桿固接在所述傳感器外殼(2)內頂端加厚處的盲孔中;所述分壓電容組(5)的下引線與同軸電纜接口的地端連接,所述匹配電阻(6)的下引線與同軸電纜接口的芯線連接;
所述的內屏蔽殼(8)為內有鋁片、外有尼龍的空心圓柱體,所述空心圓柱體的高度為50~100mm、內徑為50~110mm、厚度為6~12mm,其中所述的鋁片的厚度為2~4mm,在所述內屏蔽殼(8)的上端面的軸心處設置一螺桿通孔,所述的內屏蔽殼(8)通過該螺桿通孔和螺桿固接在所述傳感器外殼(2)內頂端加厚處的盲孔中;在所述內屏蔽殼(8)的下端面的軸心處設置一與所述同軸電纜(7)的外徑相匹配的的通孔,所述的同軸電纜接口裝設在該通孔中,所述的分壓電容組(5)和所述的匹配電阻(6)裝設在所述的內屏蔽殼(8)內;
所述的絕緣墊(3)材料為電木或尼龍或環氧玻璃布層壓板絕緣的圓環形板,所述絕緣墊(3)厚度為5~10mm、內徑為170~950mm、外徑為220~1050mm,在所述絕緣墊(3)上,且對應所述傳感器外殼(2)的外翻邊的螺栓通孔處,亦均勻設置4~24個螺栓通孔;
所述的固定板(4)的材料為不銹鋼,所述的固定支架為2塊厚度為5~20mm、長度為150~400mm、寬度為40~100mm的長方形的板,2塊所述的長方形的固定支架分別且對稱地焊接在所述固定板(4)的圓板的兩側,在所述固定板(4)的圓盤圓周邊且對應于所述傳感器外殼(2)的外翻邊上螺栓通孔和所述絕緣墊(3)上的螺栓通孔,均勻地設置4~24個螺栓通孔,以便將所述的傳感器外殼和所述的絕緣墊及所述的固定板三者固接在一起;在2塊所述的固定支架上,分別均勻設置1~3個螺栓通孔,所述的固定板(4)通過2~6個螺栓、墊圈和螺帽及2塊所述固定支架的螺桿通孔固接在架空輸電線路的跳線橫擔(9)上;
所述的數據采集單元(10)裝設在桿塔塔身處,所述的帶同軸電纜接口的同軸電纜(7)的另一端與所述數據采集單元(10)的輸入端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38858.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預測碎屑巖隱蔽儲層的方法
- 下一篇:新型燃燒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