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稀土-鈮-鐵共生礦的回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21985.1 | 申請日: | 2012-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036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劉勇;劉牡丹;劉珍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22B3/08 | 分類號: | C22B3/08;C22B3/44 |
| 代理公司: | 廣東世紀專利事務所 44216 | 代理人: | 千知化 |
| 地址: | 510651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稀土 共生礦 回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稀土-鈮-鐵共生礦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內蒙古、新疆、云南等地蘊藏了豐富的稀土-鈮-鐵共生礦資源,這類資源的顯著特點是有價元素含量低,嵌布關系緊密,采用物理選礦方法無法有效分離和富集。
國內許多學者采用冶金方法對這類礦石進行了研究。如高鵬等(《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6):886-889)以TFe32.17%,REO7.14%,Nb2O50.127%的原礦為原料,在還原溫度1225℃,還原時間30min,配碳比2的條件下進行深度還原,還原物料經階段磨礦-粗細分選后,得到鐵品位91.61%,回收率93.23%的鐵粉,尾礦中REO含量12.25%,回收率98.73%,可作為分選稀土的原料,不過該工藝沒有提及對鈮的回收,而且對稀土的進一步提取亦未做詳細研究。方覺等(《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17(1):35-40)對Nb2O51.82%,TFe51.6%的鈮精礦,提出了選擇性還原-熔分-鈮鐵冶煉的處理方案,可獲得鈮含量14%的鈮鐵,鈮的總回收率>80%,鐵的總回收率>90%,該工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耗大,對設備的要求高,工業化難度大。陳宏(《寶鋼技術》,1998,5:26-29)采用直接還原技術,對經重選得到的含鈮鐵礦粉(TFe53.7%,REO含量1.5%,Nb2O5含量1.77%)進行處理,除鐵率達到96.5%,非磁性物中Nb2O5含量提高到6.91%,然而該工藝未對鈮的提取做進一步研究,而且整個流程未考慮稀土的回收。
從已開展的研究來看,冶金法可有效實現稀土-鈮-鐵共生礦中鐵的回收,而對于稀土和鈮則尚未有經濟、有效的技術實現其綜合回收,導致這類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品價值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以一種TFe38.25%,REO含量1.43%,Nb2O5含量1.62%,SiO2含量23.18%,Al2O3含量6.85%的稀土-鈮-鐵共生礦為原料,針對目前稀土-鈮-鐵共生稀有金屬礦中稀土和鈮難以通過物理選礦分離和富集的現狀,提出一種綜合回收稀土、鈮和鐵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以下步驟組成:
(1)原礦磨礦至-0.074mm含量占60%以上,按質量分數5~20%和5~30%添加CaCO3和NaCl,混勻后造球,干球團在1000~1200℃加熱120~180min,產物球磨至-0.074mm含量占60%以上,在500~2000Oe的場強下磁選,得到還原鐵粉和磁選尾礦;
(2)分別向步驟1得到的磁選尾礦中添加其質量2~10%的硫酸鈉和1.2~2倍的濃硫酸,混勻,在150~350℃酸化90~240min得到酸化渣,按1/1~1.5/1的液固比加水至酸化渣,在75~100℃一次浸出30~150min,固液分離后得到一次浸出液和一次浸出渣;
(3)按5/1~15/1的液固比加水至步驟2得到的一次浸出渣,浸出30~150min,固液分離后得到二次浸出液和二次浸出渣;
(4)采用碳酸鈣中和步驟2得到的一次浸出液pH值至1.0~2.0,固液分離后得到硫酸鈣和一次中和溶液,添加氨水調節一次中和溶液的pH值4.0~5.0,得到氫氧化鈮沉淀,在700~900℃煅燒沉淀60~90min,得到鈮精礦;
(5)添加氫氧化鈉調節步驟3得到的二次浸出液pH值至0.5~2.0,得到二次中和溶液,分析溶液中稀土含量,按稀土/草酸質量比為1/1~1/1.5添加草酸至二次中和溶液,得到稀土草酸鹽沉淀,在800~950℃煅燒沉淀30~60min,得到稀土氧化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未經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2198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