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轉向油缸結構、轉向裝置和電控轉向車橋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18409.1 | 申請日: | 2012-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0060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羅志前;劉明玉;田偉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5/06 | 分類號: | B62D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向 結構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控轉向車橋領域,具體而言,涉及轉向油缸結構、轉向裝置和電控轉向車橋。
背景技術
多橋車上具有轉向控制功能的車橋數目根據噸位大小可以是單根車橋,也可以是多根車橋,甚至可以是所有車橋均為轉向橋。例如,著名的8橋全地面起重機上的前4根車橋,均采用了機械桿系連接的轉向技術,且后橋都實現了主動式的轉向。
在早期的技術中,主動式轉向后橋采用了機械桿系連接的轉向控制技術,為保證各車橋間的轉向關系,機械結構桿系設計得非常復雜。這種結構的轉向存在轉向模式單一、機械結構復雜、桿系結構受力較大等缺點。為避免上述缺點,在目前的主動式轉向后橋上廣泛采用了電控轉向技術,可以使整車具有更加靈活的轉向模式,從而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對于8橋全地面起重機,有的將7-8橋設計為電控轉向橋,有的將6-8橋設計為電控轉向橋,有的將5-8橋均設計為電控轉向橋。
但電控轉向橋中的電子轉向控制也存在風險,例如電子控制裝置功能出現故障,或者控制算法設計不合理,都將導致對電控轉向橋的轉向角控制錯誤,這將使全地面起重機的轉向運動不受控制,導致發生事故。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護措施?,F有技術中,通常采用以下安全保證措施:
在沒有采用中位定位油缸的轉向系統中,當系統發現有異常時,系統可使已轉過一定角度的電控轉向橋保持轉向角不變,并提示錯誤,由于電控轉向橋不能回到零轉向角位置,這將為后續的行駛帶來問題,此時駕駛員通常只能停車等待維修;
在采用中位定位油缸的轉向系統中,當系統發現有異常時,系統可通過對中油缸將已轉過一定角度的電控轉向橋強制拉回到轉向角為0的中間位置,這時駕駛員可降低車速,還可繼續駕駛起重機,但由于增加了對中油缸及其控制裝置,使整車重量及成本增加。
因此,一種既能保證高轉向安全性,又能降低車重、減少成本、占用空間小的轉向裝置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背景技術,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向油缸結構,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向裝置,該轉向油缸結構與一般的油缸結構不一樣,可使具有該轉子油缸結構的轉向結構兼具轉向和強制對中功能;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該轉向裝置的電控轉向車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轉向油缸結構,包括:第一油口、至少一個第二油口、至少一個第三油口、活塞和活塞桿,其中,所述活塞桿連接至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將油缸的空腔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分別設置于所述油缸的空腔的兩端,所述第一油口設置于所述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三油口之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油口設置于所述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三油口的中間。所述第三油口可控制油缸有桿腔的泄油量。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轉向裝置,包括兩個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轉向油缸結構,分別為左轉向油缸結構和右轉向油缸結構,還包括:第一開關單元、第二開關單元、第三開關單元、第四開關單元、第五開關單元、第六開關單元以及換向閥,其中,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口通過所述第一開關單元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二油口通過所述第二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口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三油口通過所述第三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口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口通過所述第四開關單元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二油口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口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三油口通過所述第六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口連接;所述換向閥的P口與進油路連接,所述換向閥的T口與回油路連接。
通過換向閥的換向動作,可實現左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和右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往同一方面同步移動,實現換向功能。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第二開關閥和第二單向閥,所述第三開關單元包括第三開關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包括第五開關閥和第五單向閥,所述第六開關單元包括第六開關閥和第六單向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1840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碳低合金耐磨球用鋼及其生產工藝
- 下一篇:凍干面粉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