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烷基水楊酸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12487.0 | 申請日: | 2012-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088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15 |
| 發明(設計)人: | 梁依經;管飛;伏喜勝;姚文釗;梁永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C65/05 | 分類號: | C07C65/05;C07C51/35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實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劉東暉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烷基 水楊酸 制備 方法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烷基水楊酸的制備方法。
(二)背景技術
烷基水楊酸常規制備方法如下:以苯酚為原料,通過和烯烴的烷基化反應制得烷基苯酚,然后通過Kolbe-Schmitt反應使烷基苯酚羧基化從而提供烷基水楊酸。專利EP370555、UK586461均報道了通過Kolbe-Schmitt流程來制備烷基水楊酸。此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是:需要較高的壓力和反應溫度;同時在烷基酚中存在長鏈烷基位于鄰位和對位兩種情況,通常比例約50:50,而長鏈鄰位烷基苯酚活性較低,在Kolbe-Schmitt反應中很難被羧基化,因而最終烷基苯酚總量中僅有約70%通常轉化為烷基水楊酸,導致產率降低。
克服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將水楊酸烷基酯烷基化(例如:水楊酸甲酯),然后使所得的烷基水楊酸烷基酯水解,以得到烷基水楊酸。US5434293公開了烷基化水楊酸烷基酯的方法。而US-A-5415792則是通過對較短鏈的烷基水楊酸鹽進行烷基化,來制備長鏈烷基水楊酸,就是先讓甲基水楊酸鹽進行水解,得到甲基水楊酸,然后進行烷基化,但這對于以后清凈劑的制備只是一個多余的步驟。
DD-A-269619和DD-A-293108報道了烯烴和水楊酸的烷基化過程,該方法要求水楊酸中的羧基和羥基首先分別轉化為酯鍵和醚鍵,然后進行烷基化反應。該方法合成工藝較長,同時要求烷基化的鏈長僅為六個碳以下。
另外一種簡單的方法是用烯烴來烷基化水楊酸直接制得烷基水楊酸。這種制備方法已有很多文獻報道。其中CN1727323A報道了以水楊酸和烯烴為反應物,用負載雜多酸作催化劑對水楊酸直接烷基化。該發明采用負載雜多酸作為催化劑,同時引入溶劑,相比于一般的催化劑,產物和催化劑易于分離,催化劑可以多次使用。但應用該方法制備烷基水楊酸時的反應轉化率相對較低,最高僅為52.4%。
US7045654公開了一種制備烷基水楊酸的方法。該發明涉及用全氟烷基磺酸、烷基磺酸或酸性粘土如Fulcat22B或Filtrol20X作為催化劑,由水楊酸和α烯烴制備烷基化水楊酸。相對于通過Kolbe-Schmitt合成所得的產物,該烷基酚含量很低,并且產物色澤極好。該烷基化水楊酸的酸值約為理論值的60-95%。但該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反應后回收的催化劑失活,無法循環使用,因而高昂的成本使得大規模生產不可行。
上述公開內容在此全文作為參考而引入。
(三)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制備烷基水楊酸的方法,該方法相比于目前的制備方法,能夠有效提高烷基化反應中烯烴的轉化率,并成功解決催化劑無法循環使用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包括:把碳數為6-50的烯烴與水楊酸混合,在混合酸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于80℃-150℃下進行烷基化反應,反應時間為0.5-24小時,水楊酸和烯烴的摩爾比為1:1,混合酸催化劑的用量為水楊酸重量的6-22%。
所說的烯烴碳數為6-50,更優選8-40,最好的范圍為10-20。
所說的催化劑為甲基磺酸和98%濃硫酸的混合酸。以混合酸的重量為100%計,98%濃硫酸在混合酸中占2-30%,優選3-15%。混合催化劑的用量為水楊酸重量的6-22%,優選12-20%。
混合酸采用簡單的物理混合法制備,即先稱取一定量的甲基磺酸,然后按比例稱取一定量的98%濃硫酸并加入到甲基磺酸中,磁力攪拌下持續2-10分鐘以充分混合后完成制備。
反應溫度為80℃-150℃,最佳范圍為100℃-130℃。
反應持續時間為0.5-24小時,較好的反應時間為4-8小時。
本發明涉及用甲基磺酸和98%濃硫酸的混合酸作為催化劑,相比于一般的催化劑,該混合酸具有較強的酸性,反應轉化率可達60%-80%,而且催化劑能夠多次循環使用,且無三廢排放問題,有利于環保。
(四)附圖說明
附圖1為實施例2得到的18烯基水楊酸的質譜圖。
附圖2為實施例3得到的10烯基水楊酸的質譜圖。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予以詳細說明。
(五)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124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新型地面清理裝置
- 下一篇:一種具有加熱功能的混凝土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