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通用模式下星載SAR距離向模糊度的計算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08826.8 | 申請日: | 2012-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360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鵬波;門志榮;陳杰;劉月珊;楊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S7/40 | 分類號: | G01S7/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創新實專利事務所 11121 | 代理人: | 官漢增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用 模式 下星載 sar 距離 模糊 計算方法 | ||
1.一種通用星載SAR模式下的距離向模糊度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讀入星載SAR系統的相關參數,包括軌道高度H,天線距離向尺寸Lr,雷達工作波長λ,平均地球半徑Re,光速c,脈沖重復頻率PRF,天線中心視角θm,起始掃描角終止掃描角中間掃描角距離向測繪帶寬度SW_r,距離向選取位置數目Fr;
步驟二:獲取斜視狀態下距離向參數;;
(1)建立坐標系,;坐標原點為地球球心;Z軸方向為由地球球心指向衛星;Y軸方向為以地球球心為起點,方向與衛星速度方向平行;X軸方向為以地球球心為起點,垂直于衛星航跡方向,使該坐標系構成右手直角坐標系;
(2)、獲取斜視狀態下波束中心視角θm′;;
其中θm為天線中心視角,為中間掃描角;
(3)、獲取斜視下測繪帶中心點斜距Rm;
γm′=βm′-θm′?????(2b)
其中,βm′和γm′為觀測帶中心點的入射角和地心角,H為軌道高度,Re為平均地球半徑,θm′為斜視狀態下波束中心視角;
(4)、獲取測繪帶中心點B的坐標(x,y,z);
z=Re+H-Rm·cosθm′????(3b)
其中,Rm為斜視下測繪帶中心點斜距,為中間掃描角,H為軌道高度,Re為平均地球半徑,θm′為斜視狀態下波束中心視角,x、y和z分別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X軸、Y軸和Z軸坐標;
(5)、獲取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r和距離向離軸角αB;
其中,γB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小圓的圓心角,Re為平均地球半徑,(x,y,z)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坐標,H為軌道高度,y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Y軸坐標;
步驟三:進行距離向天線寬度展寬;
(1)、獲取距離向3dB波束寬度θ3dB;
其中λ為雷達工作波長,Lr為天線距離向尺寸;
(2)、獲取斜視下,距離向波束寬度αr;
αr=αmax-αmin?????(6f)
其中,γ1為半測繪帶寬度在小圓內對應的圓心角,Rmax和Rmin分別為測繪帶與衛星平臺的最大斜距和最小斜距,αmax和αmin分別為測繪帶在小圓平面內對應的距離向最大離軸角和最小離軸角,SW_r為距離向測繪帶寬度,r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Re為平均地球半徑,H為軌道高度,γB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小圓的圓心角,y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Y軸坐標;
(3)、比較距離向波束寬度αr和距離向3dB波束寬度θ3dB的大小,判斷是否需要展寬距離向天線寬度Lr,若距離向波束寬度αr大于距離向3dB波束寬度θ3dB,則進行展寬,展寬后的距離向天線寬度記為Lt:
若距離向波束寬度αr小于距離向3dB波束寬度θ3dB,則不進行展寬,Lt=Lr;
步驟四:獲取模糊區數目Nr;
Nr=Smax-Smin????????(8e)
其中,Ra?max和Ra?min分別為模糊區最遠斜距和最近斜距,Smax和Smin分別為模糊區最大序號和最小序號,[x]表示取不大于x的最大整數,Re為平均地球半徑,H為軌道高度,r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c為光速,PRF為脈沖重復頻率,y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Y軸坐標;
步驟五:獲取模糊區能量Ea;
(1)、在測繪帶距離向上均勻選取Fr個位置;Fr為距離向選取位置數目;
(2)、求取測繪帶距離向上第j個位置與衛星平臺的斜距Rj;
其中,Δγ為圓心角歩距,SW_r為距離向測繪帶寬度,r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Fr為距離向選取位置數目,r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c,Re為平均地球半徑,H為軌道高度,γ1為半測繪帶寬度在小圓內對應的圓心角,γB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小圓的圓心角,y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Y軸坐標;
(3)、求取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與衛星平臺的斜距和離軸角αij;
其中,γij為所對應的圓心角,Si為模糊區序號,PRF為脈沖重復頻率,c為光速,Rj為測繪帶距離向上第j個位置與衛星平臺的斜距,r為測繪帶中心點B點所在距離向的小圓半徑,Re為平均地球半徑,H為軌道高度,y為測繪帶中心點B的Y軸坐標;
(4)、求取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的距離向天線方向圖Wrij;
其中αij為離軸角,λ為雷達工作波長,Lt為展寬后的距離向天線寬度,αB為距離向離軸角;
(5)、求取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返回的能量Eij;
其中,βij′為入射角序列,σ0表示地面后向散射系數,Re為平均地球半徑,H為軌道高度,表示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與衛星平臺的斜距;
(6)、重復步驟(2)到(5),計算出所有位置返回的能量;
(7)、求取第j個位置返回的總能量Eallj和模糊區能量Eaj;
其中smin為模糊區最小序號,Eij為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返回的能量,為i=|smin|+1時第Si模糊區里第j個位置返回的能量;
步驟六:求取第j個位置的距離向模糊度RASRj;
其中Eaj為模糊區能量,smin為模糊區最小序號;
步驟七:繪制距離向模糊度隨距離向位置的變化曲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08826.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橡膠混煉過程評價方法
- 下一篇:一種分散黑色染料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