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泛在網絡的建筑火災智能救助系統及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207461.7 | 申請日: | 2012-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397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17 |
| 發明(設計)人: | 田瑩;張志強;歐陽;劉宴濤;盧金玉;于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渤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8 | 分類號: | H04L29/08;H04W84/18;G08B17/00 |
| 代理公司: | 錦州遼西專利事務所 21225 | 代理人: | 李輝 |
| 地址: | 121013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網絡 建筑 火災 智能 救助 系統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層建筑或復雜地形環境下的火災智能救助方法及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泛在網絡的建筑火災智能救助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眾多災害中,火災以成為我國常發性、破壞性和影響力最強的災害之一。在我國火災統計中,建筑火災占?80%以上。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筑成為城市現代化的標志之一,隨之而來的是火災隱患也大大增加,高層建筑火災也是層出不窮,高層建筑火災發生的數量及其造成的損失都呈逐年上升趨勢。高層建筑火災發生后,由于人口密集、疏散救援困難、火勢發展塊,撲救困難等特點,一旦失火往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據公安部統計,我國2009年全國共發生火災12.7萬起,死亡1076人,受傷580人,直接財產損失13.2億元(不含央視新址園區火災損失)。2010年8月9日,重慶市渝中區一座29層的居民樓發生火災,雖無人員傷亡,但住戶財產損失慘重;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長春市一座在建樓盤的兩棟32層高樓發生火災,造成42人受傷,經濟損失約600萬元人民幣;2010年11月5日,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商業大廈發生重大火災,造成19人死亡、24人受傷;同年,11月15日,上海市靜安區一高層居民住宅樓發生特大火災,造成53人死亡、70人受傷,房產損失接近5億元人民幣。一把把熊熊大火,一次又一次慘痛的教訓,將高層建筑的火災應急救助問題再度引入公眾視野。
高層建筑失火后,建筑樓道、管道多,火勢蔓延快;而其樓梯多、樓層多、使用電梯的特殊建筑結構,可能形成“煙囪效應”,造成火勢和煙霧的垂直蔓延。同時,高層建筑因為地形復雜、人員集中、疏散設施少,需要疏散的時間長,導致人員疏散充滿了艱巨性和危險性。
傳統的高層建筑火災檢測方式是在人員密集的建筑中通過統一布線安裝監控節點,利用單個傳感器對起火點監測,并采用標準導線或其它有線傳輸介質連接密集布置的傳感器。應對復雜環境下的高層建筑火災檢測,這樣的火災檢測方式具有局限性。首先,傳統方式只能檢測火災最初發生大致位置,發出警報聲,隨著火勢的蔓延,火場受困人員和火勢信息都無法實時獲得,而火災發生時的受困人員位置和火勢信息恰恰是消防人員制定有效救援方案的重要的參考依據;其次,傳統方式只能通過報警聲通知建筑內部人員發生火警,由于實際虛警和漏警情況的存在,往往不能引起樓內人員的高度重視,并且,樓內受困人員無法確知具體著火點和有效逃生路徑,由于逃生路徑選擇不當,而造成人員傷亡;最后,由于火災發生時,高層建筑火場地形復雜,能見度很差,火災救護人員單憑進入火場前掌握的火場信息是無法準確高效的實施救助的,甚至使自身處于極度危險之中,造成次生傷亡。
泛在網絡是包含電信網、互聯網以及融合各種業務的下一代網絡,它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按需進行信息獲取、傳遞、存儲、認知、決策、使用。3G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WSN)和射頻標簽技術(RFID)作為泛在網的關鍵技術,正逐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WSN和RFID技術具有短距離、高速率、成本低、網絡搭建方便等優勢,以往的火災救助系統有同時應用這兩種技術的先例,但這兩種技術的通信距離和服務質量有限,在需要遠距離通信的復雜建筑環境下,采用WSN和RFID技術的火災救助方案無法有效工作甚至使系統癱瘓。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RFID、3G和WSN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基于泛在網絡的建筑火災智能救助系統及方法,?3G網絡以其遠距離、高質量的通信效果、完備的基礎設施遍布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恰好可以滿足解決系統中、遠距離通信的需要;本發明結合三種技術的工作特征,利用建筑物內部的3G網絡和RFID、WSN技術搭建火災智能救助系統,系統安裝方便、實時性強、能有效輔助火災受困人員逃生和火災救援人員制定救助方案,在火災緊急情況下,對受困人員和救援人員提供智能引導,可以實現最有效的生命財產的救助。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渤海大學,未經渤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0746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LNG氣瓶液位檢測裝置
- 下一篇:一種LNG儲罐BOG冷能的高效利用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