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06786.3 | 申請日: | 2012-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015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顧海濤;王汝成;阮曉紅;尹琳;張亞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1/00 | 分類號: | C02F11/00;C02F3/00;C02F1/42;C02F1/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蔣海軍 |
| 地址: | 21009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底泥中氮 固定 原位 修復 覆蓋 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蓋材料由粉體原料和粘結劑混合組成,其中,相對于1L的構成所述覆蓋材料的粘結劑,粉體原料的含量為1~2kg;上述的粉體原料由重量份數比為:0~1份孔隙材料、0~8份凹凸棒石粘土和6~30份天然沸石組成,上述的粘結劑由活性材料和激發劑組成,其中,相對于1kg的構成上述粘結劑的活性材料,激發劑的含量為1~3L。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隙材料為活性炭、硅藻土、膨脹珍珠巖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沸石為斜發沸石或絲光沸石。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材料為煅燒高嶺土、偏高嶺土、粉煤灰、鋼渣、煅燒赤泥或煅燒煤矸石中的一種。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發劑由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其中之一、水玻璃和水組成,其中,相對于1kg的構成所述激發劑的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水玻璃的含量為5~35L;稀釋用水的體積含量為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其中之一和水玻璃混合后總體積的1.5~10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玻璃的模數為3.7~2.2。
7.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的制備方法,其步驟為:
(1)將天然沸石和凹凸棒石粘土粉碎至150~325目,將孔隙材料粉碎至40~80目備用;
(2)將步驟(1)中制得的粉料按重量份數比:0~1份孔隙材料、0~8份凹凸棒石粘土和6~30份天然沸石混合,制得粉體原料備用;
(3)將活性材料粉碎至150~325目備用;
(4)將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其中之一和水玻璃混合并稀釋制備激發劑,其中,相對于1kg的構成所述激發劑的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水玻璃的含量為5~35L,混合后加水稀釋1.5~10倍即得激發劑;
(5)將步驟(3)的制得的活性材料和步驟(4)制得的激發劑混合制備粘結劑,其中,相對于1kg的構成所述粘結劑的活性材料,激發劑的含量為1~3L;
(6)將步驟(2)制得的粉體原料和步驟(5)制得的粘結劑攪拌混合,其中,相對于1L的構成所述覆蓋材料的粘結劑,粉體原料的含量為1~2kg,并造粒;
(7)將步驟(6)所得的覆蓋材料顆粒在室溫環境下養護1~7天。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的孔隙材料為活性炭、硅藻土、膨脹珍珠巖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混合物;步驟(1)中的天然沸石為斜發沸石或絲光沸石。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的活性材料為煅燒高嶺土、偏高嶺土、粉煤灰、鋼渣、煅燒赤泥或煅燒煤矸石中的一種。
10.根據權利要求7~9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底泥中氮固定化原位修復用的覆蓋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水玻璃的模數為3.7~2.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未經南京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0678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含硅氟聚氨酯拒水整理劑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多功能燙印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