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組合物及質量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05824.3 | 申請日: | 2012-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979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敏斐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梧州三鶴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756 | 分類號: | A61K36/756;G01N30/90;G01N30/06;A61P17/04;A61K35/58;A61K35/64 |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師事務所 53110 | 代理人: | 張怡 |
| 地址: | 543002 廣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治療 皮膚 瘙癢 藥物 組合 質量 檢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復方制劑,還涉及該中藥復方制劑的質量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皮膚瘙癢癥自古以來就一直困擾著人類,其發病率高,輕者只是皮膚稍有瘙癢,重者則瘙癢難忍,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痛苦不堪,有的甚至抓破皮膚方能暫時止癢,結果造成全身抓痕累累,搞不好還容易發生皮膚化膿性感染。病程長,因季節不同可反復發作,病因復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皮膚瘙癢癥屬于神經精神性皮膚病,是一種皮膚神經官能癥疾患。臨床上將只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者稱之為瘙癢癥。屬中醫“癢風”的范疇。?皮膚瘙癢類型可分普通型和過敏型。可全身發生,尤以面、背和四肢為多。中醫辯證的“癢風”是由于受到外源性壓力的困擾,久而久之部分人會因情志不遂,悶郁不舒,從而導致臟腑失調,以致氣血運行失調,凝滯于皮膚,郁久化熱,耗傷陰血,肌膚失養而致或風寒侵襲肌膚與衛氣相搏或風熱中營衛與虛熱并滯于皮膚之間,致風濕蘊陰而致。皮膚瘙癢一旦發作,不但令人難受,也令人難堪,甚至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近幾年來城鄉空氣的污染使易感人群相應增多,也是導致皮膚瘙癢增多的因素之一。因此積極預防和治療瘙癢是極其重要的。
皮膚瘙癢病因較多,有外因及內因,內因按中醫理論主要:分有血熱風型其癥見皮膚瘙癢難忍,搔破后呈條狀血痕,遇熱尤甚,伴心煩口干,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數;血虛風燥型其癥見皮膚干燥,遍布抓痕,經常搔抓處可呈苔蘚樣改變,伴面色無華,頭暈眼花,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濕熱內蘊型其癥見皮膚瘙癢,搔抓后起丘疹、水皰,流水或皮膚變得濕爛,全身抓后可繼發濕疹,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而用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較多,西藥口服的主要有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外搽的主要有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復方鹽酸達克羅寧乳膏等;注射劑的主要有普魯卡因等,該類藥物由于存在過敏、困倦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相比之下,中藥制劑如潤燥止癢膠囊、烏蛇止癢丸、濕毒清膠囊等治療皮膚瘙癢的優勢為世人所承認,除療效可靠外,其根本原因針對不同的病因,辯證而治,注重病人內在抵抗力的調整、有著西藥不可比擬的優勢。
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市場上出現了很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制劑,但現有藥物有些屬于治本不治標,有些使用價格昂貴的成分,有些在應用過程中由于療效不確切而中斷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服用方便、作用平穩、療效確切的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這種藥物組合物的質量檢測方法。
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組合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漆大姑65份,烏梢蛇60份,黃柏60份,山銀花50份,連翹60份,全蝎20份,地膚子50份,牡丹皮50份,防風60份,荊芥50份,蒼術50份,赤芍45份,皂角刺35份,黃芪50份,蛇床子50份,甘草30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梧州三鶴藥業有限公司,未經廣西梧州三鶴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0582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