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錐形繞纖法的防松散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200763.1 | 申請日: | 2012-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010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黃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烽火藤倉光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H63/02 | 分類號: | B65H6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匯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吳靜安;裴詠萍 |
| 地址: | 210038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錐形 繞纖法 松散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錐形繞纖法的防松散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及時發現張力錐形繞纖法對光纖纏繞時產生的松線,從而避免松線打散的方法。
背景技術
????張力制程為整個光纖生產過程的第二步,作用為:對光纖的品質篩選和長度的切割(生產長度一般為固定長度)。目前張力的繞纖方法分為錐形繞纖法和平繞法,由于平繞法只能觀察到光纖表面幾層的情況,且對盤具的尺寸變形有嚴格的限制。因此,為了保證光纖的品質,大部分廠家選用錐形繞纖法。
采用錐形繞纖法時,由于設備故障、環境因素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靜電等原因容易造成收線盤具上的光纖松動(尤其是左右兩端的錐面上),導致光纖松線打散。雖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從宏觀方針上預防松線,但是實際的即時情況卻不能反應出來,而松線打散往往就是由于即時不可預測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提出一種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有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即時發現松線,從而避免打散的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錐形繞纖法的防松散方法,采用錐形繞纖法在收線盤具上形成的錐面,在錐面下方設置感應器,在光纖纏繞于收線盤具出現松線而產生垂落時,垂落部分被感應器感應,產生停機信號,使光纖停止纏繞。
對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在于:上述感應器為兩個,分別設于左右兩端錐面的下方;每個感應器包括激光發射器、激光接收器和信號處理器;激光接收器和激光發射器分別垂直設于錐面下方的前后兩側;激光接收器接收激光發射器發出的激光,并發送信號給信號處理器;當激光接收器和激光發射器之間出現松線時,激光接收器接收的激光發生改變,信號處理器反饋停機信號。每個感應器的激光發射器和激光接收器均垂直于水平面設置,且垂直高度相同,激光發射器和激光接收器之間的距離為15~20cm。沿軸線縱剖纏繞在收線盤具上面的光纖卷時,光纖卷的截面為上下兩個梯形,下端梯形的斜邊即為錐面的下沿線。激光發射器和激光接收器的上端邊沿與錐面的下沿線平行,且錐面的下沿線位于激光發射器和激光接收器中間。
進行錐形繞纖時,控制光纖纏繞的速度為1-1200m/min,控制h(感應器中激光發射器或激光接收器的上端邊沿與錐面的下沿線之間的垂直高度差)為0.1-2cm。錐面的下沿線與過激光發射器上端邊沿線的水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h。
進一步優選:當光纖纏繞的速度為1-600m/min時,控制h為1-2cm;當光纖纏繞的速度為600-1000m/min時,控制h為0.5-1cm;當光纖纏繞的速度為1000-1200m/min時,控制h為0.1-0.5cm。
收線盤具下方設有固定架;感應器可移動地設于固定架上,并通過固定架設于收線盤具的下方。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采用感應器直接對松散光纖進行即時感應,當出現松線時,能自動停機,防止光纖打散,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根據不同的纏繞速度,設置感應器的不同感應位置,能更好的發現未打散的松線。本發明感應器通過固定架設置在收線盤具下方,且可在固定架上自由地上下移動,方便調節感應器的感應位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錐形繞纖法的防松散方法的控制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感應器與光纖卷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感應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光纖卷,11-第一層光纖,12-最上一層光纖,13-錐面,14-錐面的下沿線,2-感應器,21-激光發射器的上端邊沿,22-激光發射器,23-激光接收器,24-信號處理器,3-固定架,h-激光發射器的上端邊沿與錐面的下沿線之間的垂直高度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錐形繞纖法的防松散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參見圖1,本發明通過設于纏繞的光纖卷1下方的感應器2感應到松散的光纖,從而發送停機信號,停止光纖繞卷。若無發現光纖松散,一直纏繞,直至達到設定長度。
結合圖2,由于采用錐形繞纖法,每層光纖均沿收線盤具的圓柱表面進行纏繞,且每層光纖纏繞圈數比下層光纖纏繞圈數少,從而在兩側形成了錐面13。如第一層光纖11覆蓋整個收線盤具,繼續纏繞時,每層光纖的纏繞圈數依次減少,直至最上一層光纖12纏繞時在收線盤具上形成中間的圓柱表面。由此可以從錐面13看到各層光纖的情況。
沿光纖卷1的軸線縱向剖開,截面為呈上下兩個梯形,梯形的上底邊為最上一層光纖12,梯形的下底邊為第一層光纖11。下端梯形的斜邊定義為錐面的下沿線1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烽火藤倉光通信有限公司,未經南京烽火藤倉光通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20076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