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方法與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89152.1 | 申請日: | 2012-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1054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03 |
| 發明(設計)人: | 黃象貴;邵飛;朱振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東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58 | 分類號: | H04L12/58;H04L29/08;G06F17/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連城創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54 | 代理人: | 劉伍堂 |
| 地址: | 200062 上海市普***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跟蹤 電子郵件 收件人 郵件 進行 操作 方法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子郵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方法與系統。
背景技術
作為互聯網最重要的信息溝通工具,電子郵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現有的情況下,電子郵件存在以下的問題:發件人不確定自己發送出去的郵件是否已經被收件人收取、收件人是否已經閱讀該郵件、收件人于何時何地打開郵件、收件人閱讀了郵件的哪些內容、收件人最終打開的郵件次數是多少,收件人閱讀該郵件時使用的終端信息。
在現有的技術中,為了讓發件人知道發送出去的郵件是否已經被閱讀,一般通過已讀回執的方式進行反饋。已讀回執是由收件人主動通過郵件回執告知發件人已經收到并閱讀了郵件。由于已讀回執必須是由收件人主動發送的,所以對發件人而言,是否已經閱讀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已讀回執是通過郵件方式回饋的,已讀回執與原發送的郵件關聯性較差,發件人可能由于郵件量增多、郵箱信息混亂而未能及時查看到已讀回執。
此外,不同的郵件工具對于已讀回執請求的處理是不同的。第一類,如Gmail郵箱、QQ郵箱、163郵箱等,對于郵件的已讀回執會自動發送;第二類,如Outlook、Foxmail等郵件工具以及各類網頁版企業郵箱,對于郵件的已讀回執會出現發送已讀回執的請求對話框并要求收件人按提示進行操作;第三類,如Hotmail郵箱等,對于郵件的已讀回執會直接忽略,不予以回執。
參見圖1,假設發件人將一封設置了已讀回執的郵件發給三個收件人,其中收件人1采用Gmail郵箱,收件人2采用Outlook郵件工具,收件人3采用Hotmail郵箱。當收件人1通過Gmail郵箱收取并閱讀該封郵件時,Gmail郵箱自動發送已讀回執給發件人,發件人知道收件人1已讀郵件;當收件人2通過Outlook郵件工具收取并閱讀該封郵件時,Outlook郵件工具會提示收件人選擇是否發送已讀回執,如果收件人2選擇是,則Outlook郵件工具發送已讀回執給發件人,發件人知道收件人2已讀郵件;如果收件人2選擇否,則Outlook郵件工具不發送已讀回執給發件人,發件人不知道收件人2已讀郵件;當收件人3通過Hotmail郵箱收取并閱讀該封郵件時,Hotmail郵箱不會發送已讀回執給發件人,發件人不知道收件人3已讀郵件。由此可見,由于各個郵件工具對已讀回執的不同處理方式,導致了發件人無法從已讀回執中準確得知各個收件人是否已經閱讀了該郵件。
因此,設計一種能夠有效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方法與系統是至關重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能夠準確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方法與系統。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設計了一種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方法與系統,包括發件終端、發件服務器和收件終端組成的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系統,其特征在于:跟蹤電子郵件各收件人對郵件進行的操作的系統依次完成下述步驟:1,在發件終端接受發件人發出的郵件后,根據郵件收件人的數量N生產N個唯一標識;2,為每個收件人各生成一份郵件,并將N個唯一標識分別貼到每封生成的郵件中;3,將帶有唯一標識的N封郵件通過發件服務器分別發送給對應的收件人的收件終端,將唯一標識及唯一標識對應郵件的收件人信息存儲至數據中心;4,在偵聽到收件人已查看郵件的反饋信息后,將反饋信息進行處理并存儲到數據中心;?5,在檢測到郵件被打開后,通過系統消息、短信、電子郵件的方式將反饋信息通知給發件人,或者在偵聽到發件終端發出的發件人查詢郵件跟蹤情況的請求信息后,根據每封郵件的唯一標識在數據中心檢索經過處理的反饋信息,并將檢索到的經過處理的反饋信息發送給發件終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東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東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8915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