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局域網的電子耳蝸體外調試平臺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181332.5 | 申請日: | 2012-06-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703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19 |
| 發明(設計)人: | 宮琴;劉京雷;劉托;關添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F2/18 | 分類號: | A61F2/18;A61F11/04;A61N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樓艮基 |
| 地址: | 100084***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局域網 電子 耳蝸 體外 調試 平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子學、計算機和信號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子耳蝸植入術中的電子耳蝸體外調試平臺裝置。
背景技術
電子耳蝸又稱人工耳蝸,它是目前唯一能使全聾患者恢復聽覺的裝置。它通過將聲音信號轉換成微弱的電流脈沖刺激聾人耳蝸內殘存的聽神經,模仿外周聽覺系統的功能,使患者產生與正常人耳相似的神經發放。但是不同的電子耳蝸植入者,他們的聽神經的殘存情況差異很大。為了盡可能地讓電子耳蝸植入者的聆聽效果最佳,就必須根據耳蝸植入者的聽神經殘留情況為其體外語音處理器量身定制工作參數。另外,最主要的是,調試平臺為新的適合聲調特征的言語編碼策略算法的開發提供必要的研究平臺。
國內與電子耳蝸相關的發明有些是提出具體的某種信號處理的方法,如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專利:“一種基于頻率調制信息的人工耳蝸語音處理方法及處理器”(專利申請號:200810239725.0),“一種電子耳蝸及其聲音信號處理方法”(專利申請號:201010279103.8),以及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申請的發明:“實現多種生理信息檢測功能的電子耳蝸”(專利申請號:200810242499.X)。這些發明都是提出了一種應用于電子耳蝸中的算法,而不是針對新算法的開發進行調試的研究型調試平臺。
由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葉大田、黃盛楊等發明的專利:“電子耳蝸體外語音處理裝置”(專利申請號:200610060580.9),以及由清華大學宮琴、杜志玥等發明的專利:“一種基于雙核處理器的電子耳蝸體外語音處理器”(專利申請號:201010224849.9),各自通過不同的芯片實現了電子耳蝸的體外語音處理器的硬件裝置,包括音頻單元、核心處理單元、無線發射單元以及電源管理單元。但是,它們都只是搭建了電子耳蝸的體外機,而不是對新算法進行調試的研究平臺,所以,它們不具有對電子耳蝸的新算法進行調試的功能。
由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葉大田、于淑麗等發明的專利:“電子耳蝸聽覺仿真平臺、仿真試驗方法及算法比較方法”(專利申請號:200610060579.6),搭建了一種電子耳蝸聽覺仿真的軟件平臺。在該平臺上,可以對不同算法的語音處理效果進行仿真比較和評價,為研究人員提供算法仿真的結果。但是,該發明沒有相應的硬件平臺進行支持,無法作為電子耳蝸的研究型調試平臺,也無法完成對電子耳蝸新算法中各參數的影響進行真實的調試功能。
由杭州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傅前杰、陳宏斌等發明的專利:“一種自動言語處理策略的檢測方法和系統”(專利申請號:201010112507.8)實現了基于“虛擬處理器”的言語處理策略自動檢測方法及檢測系統。該系統以電腦為物理載體,根據言語處理器中所使用的處理策略在電腦中實現與言語處理器功能一致的“虛擬處理器”,再通過高速采樣,將言語處理器的輸出與“虛擬處理器”的輸出進行比較,判斷語音處理策略的正確與否。但該發明主要是用來比較判斷在言語處理器中執行的言語處理策略結果與設計的策略之間的正確性,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對新算法進行開發調試。。
由上海冠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羅丹、沈廣波等發明的專利:“一種采用無線數據傳輸的人工耳蝸調試編程方法及系統”(專利申請號:200810204677.1)提供了一種采用無線數據傳輸的用于臨床調試的人工耳蝸調試系統,即通常所說的MAP機。其中,編程調試機與人工耳蝸言語處理器通過無線方式連接。與此專利相類似的還有由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公司的孫增軍、王正敏等發明的:“人工耳蝸MAP無線調試裝置”(專利申請號:200820155990.6)。也是設計了一種通過無線傳輸的用于臨床調試的MAP機,而不是用于新算法開發的調試平臺。
與之前的專利相比,本發明提供了一款用于新算法開發的研究型調試平臺,通過系統的硬件與軟件的設計,使得調試平臺不但能根據每個電子耳蝸植入者的聽覺狀況進行參數的合理調試,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對新的言語編碼策略在開發過程中進行調試,另外,研究平臺通過局域網的通訊,能更加靈活方便地針對不同言語特征提取其特征參數從而設計出合適的編碼策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實現一種基于局域網的電子耳蝸體外調試平臺。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含有:PC機、嵌入式處理器、音頻編解碼電路、調制和功率放大電路、以太網接口、無線發射線圈、還有電源管理電路,其中:
PC機,作外界仿真器用,設有:電子耳蝸算法實驗調試模塊,工作模式選擇模塊以及局域網數據通信模塊,其中:
電子耳蝸算法實驗調試模塊,含有:各種電子耳蝸語音處理算法軟件,能夠實現電子耳蝸工作參數的設置以及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8133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