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提高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回交一代雜種獲得率的新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79528.0 | 申請日: | 2012-06-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689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19 |
| 發明(設計)人: | 郭嗣斌;高國慶;韋宇;李孝瓊;劉開強;陳彩虹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11305 | 代理人: | 向華 |
| 地址: | 530007 廣西***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提高 栽培 小粒 野生 回交 一代 雜種 獲得 新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植物雜交育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顯著提高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回交一代雜種獲得率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稻屬(Oryza)現有22個野生種,它們分別具有10種不同的基因組(AA、BB、BBCC、CC、CCDD、EE、FF、GG、HHJJ和HHKK),含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和許多優異的性狀,是進行栽培稻遺傳改良和基因組研究的寶貴資源。染色體組型為BBCC的小粒野生稻是四倍體,具有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褐飛虱、白背飛虱和葉蟬的特性,是一種優異種質資源,在水稻育種上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然而,由于小粒野生稻與栽培稻的遺傳差異很大,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離,野栽交(即小粒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表現不親和等導致它們的交配率極低。由于小粒野生稻是四倍體,它與栽培稻的雜種F1是三倍體,所以當對雜種F1進行回交時,它產生了大量的沒有功能的雌配子,且易落粒,很難成功授粉,因此BC1F1幼胚的獲得率極低;而且回交不親和,雜種胚過早死亡,極難獲得BC1F1種子,從而導致了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回交一代雜種獲得率極低,這也成為挖掘和利用小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瓶頸。
Amante-Bordeus等人(Amante-Bordeos?A,Sitch?L,Nelson?R,Damacio?R,Oliva?N,Leung?H.Transfer?of?bacterial?blight?and?blast?resistance?from?the?tetraploid?wild?riceOryza?minuta?to?cultivated?rice,Oryza?sativa.Theor?Appl?Genet,1992,84:345-354)在研究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雜交時,他們利用得到種間雜種F1直接與栽培稻回交,其回交結實率僅為0.02%。而Mariam等人(Mariam?A,Zakri?A,Mahani?M,Normah?M.Interspecific?hybridization?of?cultivated?rice,Oryza?sativa?L.with?the?wild?rice,Oryzaminuta?Presl.Theor.Appl.Genet,1996,93:664-671)按照相同的方法進行回交,其回交結實率僅為0.03%。因此,本領域迫切需要解決小粒野生稻與栽培稻的回交結實率過低的問題,以實現小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轉移與利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回交一代雜種獲得率的新方法,以便解決在進行小粒野生稻有利基因的轉移與利用時,它與栽培稻的回交一代雜種極難獲得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構思是:通過雜交和胚拯救得到栽培稻與小粒野生稻的雜種F1植株,再用種間雜種F1植株作母本,用相應的栽培稻作父本進行回交,采用類似于雜交稻制種的方法,進行直接授粉,連續授粉3天,獲得大量的遠緣雜交回交一代雜種的幼胚,最后經胚拯救得到了BC1F1植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未經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795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含骨膠原蛋白的組合物
- 下一篇:Er3+:Lu2O3透明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