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光纖1×3 弧槽型耦合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58822.3 | 申請日: | 2012-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810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19 |
| 發明(設計)人: | 陳宏堯;寧提綱;油海東;李超;劉艷;顔玲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2B6/28 | 分類號: | G02B6/2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44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光纖 弧槽型 耦合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特別適用光纖通信、光纖傳感、微波光子等領域。?
技術背景:
隨著光纖通信技術、光纖用戶網、光纖CATV、無源光網絡、光纖傳感技術等領域的迅猛發展,光纖耦合器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有關專家認為光耦合器和波分復用器(WDM)將成為無源器件新的增長點。?
近來,由于加工精度的不斷提高(已達到um量級),使得對光纖進行精加工變成了可能,并且現已廣泛應用于光纖器件的研發中。?
傳統的雙光纖耦合器,一般用熔融拉錐的方法實現,一般只能實現2×2的耦合(1×2的耦合),有一路未使用,中國專利?申請號?200510024597.4、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0510024598.9、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0510024599.3、中國專利?申請號?200510024600.2、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0820234827.9、中國專利?申請號?200910058125.9分別給出了不同的實現1×2、2×2耦合的光纖耦合器的方案,但以上專利均未能實現雙光纖實現1×3耦合的功能;若想實現3×3耦合(1×3耦合),傳統方法需要用三根光纖進行熔融拉錐,有兩路未使用,中國專利?專利號?ZL?03247236.6給出了一種組合式1×4光纖樹形耦合器,但此種方案實際上是3個1×2光纖耦合器的組合,利用了至少4根光纖,其中至少有2路光纖未使用,若采用本專利中的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進行類似組合,則可實現遠遠大于1×4的效果,因此此專利所給出的方法同樣沒有充分利用光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傳統兩根光纖熔融拉錐無法實現的3×3耦合(1×3耦合),傳統熔融拉錐實現3×3耦合(1×3耦合)沒有充分利用光纖,而造成損耗較大,分光比不易控制等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包括主光纖和支路光纖,其特征在于:主光纖和支路光纖通過開相對應的槽連接;主光纖的第一槽面、第二槽面、第三槽面和支路光纖的第一槽面、第二槽面、第三槽面、第四槽面平整;支路光纖第五槽面上開有弧型槽,由第四槽面構成;主光纖的開槽形狀根據支路光纖的開槽方式而改變,保證兩光纖組合時主光纖的第一槽面與支路光纖的第二槽面貼合,主光纖的第二槽面與支路光纖第一槽面貼合,主光纖的第三槽面與支路光纖的第三槽面貼合,且支路光纖第四槽面末端直線距離應與主光纖開槽后露出纖芯寬度相同,以保證對應槽相互匹配。?
本發明和已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此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很容易實現兩根光纖3×3耦合(1×3耦合),并且充分利用兩根光纖,因此損耗更低、分光比更易控制、穩定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主光纖1的左視圖。?
圖2為主光纖1的俯視圖。?
圖3為主光纖1的主視圖。?
圖4為支路光纖2的左視圖。?
圖5為支路光纖2的主視圖。?
圖6為圖4的A-A剖面圖。?
圖7為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左視圖。?
圖8為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主視圖。?
圖9為圖8的B-B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方式一:?
一種雙光纖1×3?弧槽型耦合器,參見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包括主光纖1和支路光纖2,主光纖1為普通單模光纖,纖芯11直徑65?um,包層12厚度30um;支路光纖2為普通單模光纖,纖芯21直徑65?um,包層22厚度30um;主光纖的第一槽面13、第二槽面14、第三槽面15和支路光纖的第一槽面23、第二槽面24、第三槽面25、第四槽面26平整;主光纖的第一槽面13、第三槽面15高度均為42.5?um;第二槽面14長邊為118.43um、短邊為93.44um;支路光纖2的第一槽面23長邊為125um、短邊為93.44um,第二槽面24、第三槽面25長邊為125um、短邊為43um;第四槽面26槽面末端直線距離為51.23um;?主光纖的第一槽面13與支路光纖的第二槽面24貼合,主光纖的第二槽面14與支路光纖第一槽面23貼合,主光纖的第三槽面15與支路光纖的第三槽面25貼合;主光纖1開槽后露出纖芯寬度為51.23um與支路光纖第四槽面末端直線距離相等。?
實施方式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交通大學,未經北京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5882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