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50399.2 | 申請日: | 2012-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211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04 |
| 發明(設計)人: | 于志省;徐曉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8F279/02 | 分類號: | C08F279/02;C08F287/00;C08F2/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東方易知識產權事務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abs 樹脂 活性 自由基 聚合 方法 | ||
1.一種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非交聯共軛二烯烴橡膠、溶劑、單乙烯基芳烴單體、乙烯基不飽和腈單體和/或其它共聚單體加至反應器中,連續攪拌使之溶解,得到溶膠液混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計,所述溶膠液混合物中,非交聯共軛二烯烴橡膠重量占全部溶膠液混合物重量的1~35%,單乙烯基芳烴單體重量占全部溶膠液混合物重量的40~99%,乙烯基不飽和腈單體重量占全部溶膠液混合物重量的0~50%,其它共聚單體重量占全部溶膠液混合物重量的0~25%,溶劑重量占全部單體和橡膠重量的0~60%;
b)在自由基引發劑引發和氮氧化物調聚劑調聚的情況下,上述溶膠液混合物在反應器中發生活性自由基接枝聚合反應,得到接枝鏈可控聚合物;其中,初始引發反應溫度50~130℃,攪拌速率10~800rpm,體系壓力0.15~2.5MPa,反應時間1~16小時;所述自由基引發劑的用量為單體重量的0.001~1.0%,氮氧化物調聚劑與自由基引發劑的摩爾比為1:(0.05~5);
所述氮氧化物調聚劑選自N,N-二叔丁基-1-氧基自由基、N-叔丁基-N-(2-甲基-1-苯基丙基)-1-氧基自由基、N-叔丁基-N-(2,2-二甲基-1-苯基丙基)-1-氧基自由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2,2,6,6-四甲基哌啶-4-羥基-1-氧基自由基或2,2,6,6-四甲基哌啶-4-羰基-1-氧基自由基中的至少一種;?
c)上述接枝鏈可控聚合物繼續進行活性自由基深度聚合反應,得到聚合物熔體;聚合物熔體經脫揮、造粒后得到所述ABS樹脂;其中,深度聚合反應溫度80~180℃,反應時間1~16小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合成ABS樹脂的接枝鏈中的單體序列結構為無規型分布、嵌段型分布或漸變型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交聯共軛二烯烴橡膠選自未交聯的聚丁二烯橡膠、聚異戊二烯橡膠、丁二烯-苯乙烯無規共聚物橡膠、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橡膠、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無規共聚物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嵌段共聚物橡膠、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橡膠、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無規共聚物橡膠或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嵌段共聚物橡膠中的至少一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乙烯基芳烴單體選自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對-叔丁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α-乙基苯乙烯、α-乙基對甲基苯乙烯、鄰-氯苯乙烯、間-氯苯乙烯、對-氯苯乙烯、鄰-溴苯乙烯、2,4-二溴苯乙烯、2-甲基-4-氯苯乙烯、2,6-二氯-4-甲基苯乙烯或乙烯基萘中的至少一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乙烯基芳烴單體選自苯乙烯。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不飽和腈單體選自丙烯腈、甲基丙烯腈或乙基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基不飽和腈單體選自丙烯腈。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ABS樹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共聚單體選自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羥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咯烷酮、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馬來酸二甲酯、馬來酸二乙酯、馬來酸二丁酯、馬來酸酐、富馬酸二甲酯、富馬酸二乙酯、富馬酸二丁酯、富馬酸酐、馬來酰亞胺、N-甲基馬來酰亞胺、N-異丙基馬來酰亞胺、N-叔丁基馬來酰亞胺、N-環己基馬來酰亞胺、N-苯基馬來酰亞胺或N-萘基馬來酰亞胺中的至少一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50399.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