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平行管水力射流沖煤粉井下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48095.2 | 申請日: | 2012-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884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超;綦耀光;劉冰;孫繼輝;朱洪迎;杜繼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E21B21/00 | 分類號: | E21B21/00;E21B4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平行 水力 射流 沖煤粉 井下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清除煤層氣井沒沉積煤粉、煤焦、煤泥等固形顆粒,恢復產能的工藝技術,屬于油氣田及煤層氣田開發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煤層氣井排水采氣過程中,由于煤層結構和地層構造原因,不可避免地要有煤粉、煤泥和煤焦等固性物質產出,如果這些產出的固性物質,沒有被產出液帶出井筒,而大量沉積在煤層氣井的底部,就會導致埋泵和卡泵等,造成排采停頓,為了恢復生產,必須將沉積在井底的固性物質排出地面。
目前,現場主要采用機械撈煤粉,由于煤粉很容易懸浮于水中,很難確定煤粉是否全部撈出,效率非常低且不能全部清出固形顆粒。油田常用的常規水力沖砂工藝應用于煤層氣井,會導致沖煤粉液漏失嚴重,返出量遠小于進入量,不僅污染煤層,同時也增大了排水采氣的困難。另外,現有撈煤粉作業方式,在修井過程中,不能控制煤層氣井內液體的液面高度,造成煤層的濕潤污染。因此,急需一種新的工藝技術,滿足煤層氣井和低壓漏失油井將井底內的固形沉積物排出地面,該工藝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的新的修井工藝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煤層氣井修井作業的效率低的缺點;改變煤層氣井修井作業方式單一的現狀。本發明提供一種全新的煤層氣井修井作業方式,在不傷害煤層的情況下,高效快速的將井底沉積的煤粉排出;并且在修井作業的過程中,使井底動液面不會上升。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平行管水力射流沖煤粉裝置主要由喉道擴散管、高壓噴嘴、攪拌噴嘴、高壓腔、套筒、外筒、銅墊片、O形密封圈、沖砂齒和導向接頭組成,其特征在于:導向接頭與高壓腔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沖砂齒與套筒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高壓腔的上、下端外圓面分別以螺紋與外筒和套筒相連接,高壓腔上、下兩端內圓面分別以螺紋與高壓噴嘴和攪拌噴嘴相連接,高壓腔與高壓噴嘴和攪拌噴嘴之間設置有銅墊片;喉道擴散管下端以螺紋與外筒連接,喉道擴散管與外筒之間設置有O形密封圈。
使用時,喉道擴散管上端以螺紋與1.5in寸連續油管(返出液管)相連接,導向接頭上端以螺紋與另一個1.5in連續油管(動力液管)相連接,形成平行管柱。然后將平行管水力射流沖煤粉裝置下入到井下預定位置。煤層氣井沖煤粉作業時,來自地面三柱塞高壓往復泵的高壓動力液由動力液管下行,通過導向接頭進入到高壓腔內;動力液分為2路,一路由攪拌噴嘴噴出噴出,沖擊井底,攪動煤粉后,地層混合液經外筒圓周壁面上的孔道,進入到射流排煤粉裝置的環空。另一路動力液通過高壓噴嘴噴出,動力液的總壓頭幾乎全部轉變為速度水頭,使液柱周圍壓力降低,形成負壓區,在井底壓力與負壓區之間的壓差作用下,將地層液抽吸到喉管內。喉管直徑總是要大于噴嘴直徑,動力液和地層混合液在喉管內充分混合后,速度水頭降低,而壓力水頭有所回升。在此過程中,動力液失去動量和動能,而地層混合液得到動量和動能。混合后的液體進入到擴散管內,隨著擴散管斷面面積逐漸增大,使得速度水頭重新轉換為壓力水頭,從而可使混合液舉升到地面上來。隨著平行管水力射流沖煤粉裝置的逐漸下放,完成整個煤層氣井的排煤粉工作。另外在攪拌噴嘴處,動力液的總壓頭也幾乎全部變為速度水頭,使液柱周圍壓力降低,這樣可以完全避免對井底的傷害。
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操作簡單,工作可靠,利用該裝置可以快速高效徹底地將井底的沉積的煤粉排出,并且不會對煤層產生傷害,有利于煤層氣井作業完后產能的恢復。
附圖說明
附圖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由以下實例給出,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本發明由喉道擴散管1、外筒2、O形密封圈3、9、高壓噴嘴4、銅墊片5、11、高壓腔6、套筒7、沖砂齒8、攪拌噴嘴12和導向接頭10組成,其組裝關系如下:導向接頭10通過焊接與高壓腔6相連接;高壓腔6上、下端內圓面分別以螺紋與高壓噴嘴4和攪拌噴嘴12相連接,在高壓腔6與高壓噴嘴4和攪拌噴嘴12之間分別設置有銅墊片5、11;外筒2上、下端內圓面分別以螺紋與喉道擴散管1和高壓腔6的外圓面相連接,在喉道擴散管1和高壓腔6的凹槽內分別設置有O形密封圈3、9,;套筒2與沖砂齒8通過焊接相連接,套筒2以螺紋與高壓腔6相連接。其中外筒2側面的圓周管壁上設計有孔道;喉道擴散管1為內徑從下到上由細變粗的細管體,喉道擴散管1的上端與1.5in連續油管(返出液管)相連接;導向接頭10上端以螺紋與另一個1.5in連續油管(動力液管)相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4809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