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46031.9 | 申請日: | 2012-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576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仕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仕清 |
| 主分類號: | B64C3/00 | 分類號: | B64C3/00;F42B10/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1219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機動 復合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該超機動飛行器用于航空航天中。?
背景技術:
目前,各種飛機、火箭、導彈、魚雷、各種動力飛行器或各種彈丸武器等飛行體的前端阻力體均采用單一翼面,早期的飛機雖采用雙層機翼然而由于上下機翼均在機身上,且相距較近,而且由于材料科學的限制,速度不高,故不能起到很好的超機動性,單層機翼則由于機體較重而機翼不得不做的很大,這就限制了飛行體的機動性,又由于飛行體的前端阻力體的受力面不具有將阻力轉化為動力的作用,現代飛行體的速度較快,在飛行體上,或飛行翼,或尾翼的前端或后部易產生沖擊波,因此所受到的阻力最大,燃料的消耗也非常大,只有將阻力體所受到的沖擊波結構打破,通過改變飛行體的受力方式,變阻力為推力才能有效的降低飛行體的阻力,增加飛行體的升力,達到節約燃料增加航程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提出的,以提供一種新型的超機動復合翼技術為目的,該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效率高,阻力小,燃料利用率高,節能效果顯著,對機械設備的破壞力也大幅下降。?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包括各種飛機、火箭、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有阻力面的部分為阻力體,其特征在于:飛機、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阻力面部分為阻力體,或在阻力體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復合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邊條翼、或復合翼之間進行不同的組合,并一體地,或固定聯接為一體,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一起,或復合翼與飛行體一體地設置,或復合翼為與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體固定聯接為一體,或復合翼一體地,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飛行體的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復合翼的前方或后部設置有邊條翼。?
一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包括各種飛機、火箭、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有阻力面的部分為阻力體,其特征在于:飛機、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阻力面部分為阻力體,或在阻力體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復合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邊條翼、或復合翼之間進行不同的組合,并一體地,或固定聯接為一體,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一起,或復合翼與飛行體一體地設置,或復合翼為與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體固定聯接為一體,或復合翼一體地,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飛行體的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復合翼的前方或后部設置有邊條翼,或在飛行體的復合翼,或飛行翼,或尾翼,或邊條翼,或立翼的前方或后部設置的邊條翼的前端阻力體的阻力面上設置有凹口,凹口經流體流過產生湍流作用形成為主動湍流凹口,湍流凹口呈開口向后設置有凹槽分布在葉片的阻力面上,流體在凹槽中以湍流的方式流動形成湍流能并對凹槽的側壁形成流體的反向推力作用,凹槽受力形成為至少一個湍流槽。?
一種超機動復合翼技術,包括各種飛機、火箭、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有阻力面的部分為阻力體,其特征在于:飛機、導彈、魚雷、或火箭炮彈、或炮彈,或各種動力飛行器的飛行體的前方阻力面部分為阻力體,或在阻力體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個復合翼,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邊條翼、或復合翼之間進行不同的組合,并一體地,或固定聯接為一體,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一起,或復合翼與飛行體一體地設置,或復合翼為與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飛行體固定聯接為一體,或復合翼一體地,或經傳動裝置聯接在飛行體的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上,或飛行翼、或立翼、或尾翼、或復合翼的前方或后部設置有邊條翼,或在飛行體的復合翼,或飛行翼,或尾翼,或立翼的前方或后部設置的邊條翼的前端阻力體的阻力面上設置有凹口,凹口經流體流過產生湍流作用形成為主動湍流凹口,主動湍流凹口呈開口向后設置成凹槽分布在葉片的阻力面上,流體在凹槽中以湍流的方式流動形成湍流能并對凹槽的側壁形成流體的反向推力作用,凹槽受力形成為至少一個主動湍流槽,在湍流槽的底部設置有從凹口中心處附近沿湍流槽中心線凸起的向后部兩側底傾斜的脊狀凸起的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仕清,未經李仕清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4603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