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航空電子設備全雙工交換以太網相兼容的通信交換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143939.4 | 申請日: | 2012-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724098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14 |
| 發明(設計)人: | B·霍爾;S·瓦拉達拉簡;G·鮑爾;W·施泰納 | 申請(專利權)人: | 霍尼韋爾國際公司;TTTECH電腦科技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46 | 分類號: | H04L12/46;H04L12/931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蔣駿,李家麟 |
| 地址: | 美國新***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數據 網絡 通用 端口 實施 | ||
背景技術
一些傳統的數據網絡使用虛擬鏈路。例如,ARINC 664的第7部分定義了一種成型的以太網,其允許對相對于發送定時的全雙工交換以太網絡的端點之間的通信量流量進行分析。ARINC標準664的第7部分將虛擬鏈路定義為從唯一的一個源節點到一個或多個目的地節點的單向邏輯路徑。在以太網絡級,虛擬鏈路由具有網絡范圍的唯一多播以太網地址的本地管理的多播組所實現。就是說,一個虛擬鏈路的所有幀都使用相同的以太網多播目的地地址,反之,不同虛擬鏈路的幀使用不同的以太網多播目的地地址。因此在以太網絡級,虛擬鏈路的幀可以通過它們的目的地以太網地址來被識別。
發明內容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通信交換機。該通信交換機包括多個端口和處理器單元,該處理器單元被配置為以每個虛擬鏈路為基礎從多個端口中識別源端口和目的地端口。每個虛擬鏈路包括一個或多個源端口和一個或多個目的地端口,通過該源端口接收來自一個或多個源節點的幀,通過該目的地端口將接收到的幀轉發到一個或多個目的地節點。對于至少一個虛擬鏈路,處理單元被配置為接受多個端口中的一個以上的端口作為源端口。
附圖說明
要理解的是,附圖僅描繪了示例性的實施例,并因此不認為是在范圍上進行限定,示例性的實施例將通過使用附圖用附加的特征和細節來描述,其中:
圖1是通信系統的一個實施例的框圖。
圖2是通信系統的另一個實施例的框圖。
圖3是描繪了用于路由虛擬鏈路的幀的方法的流程圖。
根據一般慣例,各種描述的特征不是按比例繪制的,而是繪制為強調與示例性的實施例相關的特定特征。
具體實施方式
在以下的詳細描述中,對形成其一部分的附圖進行參考,并其中以說明特定示例性的實施例的方式來示出。然而,要理解的是,可以利用其他實施例,并且可作出邏輯的、機械的和電氣的改變。此外,附圖和說明書中呈現的方法不被理解為對次序的限制,在該次序中個別動作可被執行。因此,以下的詳細描述不被引入限制意義。
圖1是通信系統100的一個實施例的框圖。通信系統100包括多個節點 102-1……102-N(也可被標注為節點A-F并被稱為端系統)和交換機104。每個節點102-1……102-N耦合到交換機104的相應的端口110-1……110-N。交換機 104被配置為基于虛擬鏈路對從節點102接收的幀進行路由。虛擬鏈路是經由交換機104連接兩個或更多個節點102的單向邏輯路徑。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通信系統100是全雙工交換以太網絡,其被配置為實現與航空無線電通信公司 (ARINC)標準664的第7部分(也稱為航空電子設備全雙工交換以太網 (AFDX))相兼容的協議。
在網絡級,虛擬鏈路由具有網絡范圍的唯一多播地址的本地管理的多播組所實現。就是說,一個虛擬鏈路的所有幀使用相同的多播目的地地址,反之,不同虛擬鏈路的幀使用不同的多播目的地地址。因此虛擬鏈路的幀可以通過它們的目的地地址來被識別。例如,在ARINC標準664的第7部分中,目的地地址是48位的整數值,其低16位被用作虛擬鏈路ID。
傳統的ARINC標準664的第7部分將虛擬鏈路定義為從唯一的一個源節點到一個或多個目的地節點的單向邏輯路徑。然而,與ARINC標準664的第7 部分不同,交換機104被配置為接受用于每個虛擬鏈路的一個以上的源節點。例如,下面的表1示出了由交換機104所接受的示例性的有效虛擬鏈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霍尼韋爾國際公司;TTTECH電腦科技公司,未經霍尼韋爾國際公司;TTTECH電腦科技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4393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管磨機襯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操控方法、操控裝置及電子裝置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