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開放池培養微藻的阱式補碳裝置及其補碳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138598.1 | 申請日: | 2012-05-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437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22 |
| 發明(設計)人: | 叢威;孫中亮;劉明;吳霞;張東梅;溫樹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M1/04 | 分類號: | C12M1/04;C12M1/02;C12N1/12;C12R1/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楊小蓉;楊青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開放 培養 阱式補碳 裝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種用于開放池培養微藻的阱式補碳裝置,包括阱式容器(1)、隔板(2)和氣體分布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分布器(3)設置于阱式補碳裝置(6)的培養液進口處;所述阱式補碳裝置(6)的培養液進口側的厚度為開放池培養液層深度的0.5~2倍;所述隔板(2)下端與阱式容器(1)底部的間隙是阱式補碳裝置(6)的培養液進口側厚度的0.5~2倍;所述隔板(2)上端高出阱式容器壁,寬度與阱式容器(1)相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阱式補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液進口側的厚度為5~50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阱式補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阱式容器(1)深度15~150厘米,厚度20~200厘米,寬度與開放池寬度一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阱式補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阱式容器(1)的底部為平底、帶圓角的平底、錐底或半圓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阱式補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厚度為1~5厘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阱式補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補碳裝置一側或兩側設置的攪拌器(5)葉尖低于開放池底,或所述隔板(2)的一側或兩側設置的攪拌器(5)葉尖低于開放池底。
7.一種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阱式補碳裝置的用于開放池培養微藻的補碳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阱式補碳裝置嵌入開放池底,阱式補碳裝置的阱式容器上端沿與開放池的池底平齊,隔板高出開放池的培養液液面,使得培養液在攪拌器的推動下由阱式補碳裝置的培養液進口流入下降段,與氣體分布器釋放的CO2接觸再經上升段由阱式補碳裝置的培養液出口流出;
所述阱式補碳裝置的培養液進口側的培養液流速為15~100厘米/秒;
所述阱式補碳裝置內氣體分布器的CO2流量,折合標準狀況的純CO2,為每米開放池寬度0.1~20升/分鐘。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補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放池內培養液層深度為2~30厘米。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補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O2為凈化煙道氣、工業CO2氣體、純凈的CO2氣體或混合有CO2的空氣中的一種或多種或液態CO2。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補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微藻的培養基為Zarrouk培養基、SM培養基、ASP2培養基或BG-11培養基。
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補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為螺旋藻、柵藻、雨生紅球藻、鹽藻、小球藻或衣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38598.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