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混頻器與相關混頻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33523.4 | 申請日: | 2012-05-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8414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06 |
| 發明(設計)人: | 陳憲谷;張家潤;陳家源;林盈熙 | 申請(專利權)人: |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3D7/14 | 分類號: | H03D7/14 |
| 代理公司: | 隆天國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張龍哺;馮志云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頻器 相關 混頻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線通信領域的混頻器及其混頻方法,可用于將輸入信號與多相位振蕩信號進行混頻。
背景技術
在無線通信領域中,混頻器(mixer)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件,不論是在接收器或者是發射器中,都需要利用混頻器來進行信號頻率的轉移。例如,接收器中的混頻器需要將自天線接收到,且經由放大器放大后的射頻信號與本地的振蕩信號進行降頻,得到一中頻信號或者一基頻信號,以供后續解調處理(demodulation)。
一種常見的混頻器架構便是吉爾伯特單元(Gilbert?cell)架構,該架構通過疊接的差動對,將輸入信號與振蕩信號進行混頻,進而使輸入信號的頻率提升或降低至目標頻帶。然而,使用這種架構往往容易產生高頻失真現象,特別是在與多相位的振蕩信號進行混頻時容易發生這種現象。原因在于當吉爾伯特單元架構要實現多相位的混頻時,必需利用較多的差動對。如此一來,輸入端的等效電容隨之增加,使時間常數連帶提高,進而導致混頻器的頻寬下降與高頻響應不佳,產生信號失真的問題。由于混頻器的輸入信號可能是高頻的射頻信號,這樣一來,信號失真的問題將更為嚴重。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創新的混頻器架構與相關混頻方法。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混頻器,該混頻器包含一變壓器以及一混頻電路。該變壓器用以接收一輸入信號,產生一差動輸出。該混頻電路耦接于該變壓器,并且用以將該差動輸出與N個具有不同相位的振蕩信號進行混頻,以產生多個混頻輸出信號,其中N大于2。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混頻方法,該混頻方法包含:利用一變壓器接收一輸入信號,以產生一差動輸出;以及利用一混頻電路將該差動輸出與N個具有不同相位的振蕩信號進行混頻,以產生多個混頻輸出信號,其中N大于2。
本發明利用變壓器作為混頻器的輸入級,提供信號耦合的功能。由于變壓器中的電感性元件可與混頻器輸入端的等效電容產生諧振,因此,即便是多相位混頻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混頻器仍可保有良好的高頻響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混頻器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混頻器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混頻器的又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混頻器的再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混頻器的一實施例的詳細電路圖。
圖6為本發明混頻方法的一實施例的流程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00、200、300、400、500????????混頻器
110、510???????????????????????變壓器
112、114、512、514?????????????線圈
120、220、320、420、520????????混頻電路
530、540???????????????????????混頻模塊
532、534、542、544?????????????差動對電路
560、570???????????????????????共模反饋電路
582、584、586??????????????????偏壓電路
M0、M11~M42???????????????????晶體管
R、RVAR????????????????????????電阻
OP?????????????????????????????放大器
具體實施方式
于下文中,將利用多個實施例與圖式的搭配來闡述本發明內容。在不違背本發明的廣義概念與范疇下,這些實施例包含有基于本發明所為的變化與修改實施態樣。此外,下文中針對這些實施例的說明將搭配特定的圖式,但這些圖式所公開的內容不應當視為本發明的限制。不同圖式中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或符號應被視為具有類似的涵義、功能或運作模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3352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