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分層帶通濾波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126779.2 | 申請日: | 2007-03-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471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22 |
| 發明(設計)人: | 谷口哲夫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 |
| 主分類號: | H03H7/09 | 分類號: | H03H7/09;H03H7/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張鑫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分層 帶通濾波器 | ||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07年3月14日的、申請號為“200780013316.2(PCT/JP2007/055071)”的、發明名稱為“分層帶通濾波器”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包括多個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多層帶通濾波器。
背景技術
現有小型和低成本的高頻率帶通濾波器是由在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結構內提供的多個LC共振器形成。在專利文獻1到4中對這種多層帶通濾波器進行了描述。
參考圖1對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的結構進行描述。
圖1(A)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電路圖。圖1(B)是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橫截面視圖。該濾波器包括多個感應耦合(磁耦合)的LC并聯共振電路。線圈L1、L2、L3...Ln和電容器C1、C2、C3...Cn形成多個LC并聯共振器。相鄰對共振器的線圈是磁耦合的。
如圖1(B)所示,電容器電極圖案12和線圈圖案13通過印刷在第一層10-1、第二層10-2以及第三層10-3上形成。共振器通過這些層形成。即,電容在接地電極11和各個電容器電極圖案12之間形成。置于各層中的兩層上的線圈圖案13通過隱通孔14導電耦合。多個這種共振器在第四層10-4之下的各層中堆疊,使得相鄰線圈對磁耦合。
在專利文獻2中,多個LC共振器在包括電介質層和電極層的疊層體中通過多個由電容形成電極形成的電容和各個電容形成電極的電感形成。在該疊層體中,相鄰對的LC共振器以疊層體厚度方向被置于不同高度,且電磁耦合。通過將疊層體中的多個LC共振器以疊層體的厚度方向置于不同高度,可減小元件尺寸,同時維持帶通濾波器的設計所需的LC共振器之間的物理距離。
在專利文獻3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各個第一濾波器線路和第二濾波器線路包括兩根平行線路并被置于互連層的一部分中。第一濾波器線路和第二濾波器線路被置于不同電路層中,并相互平行地面對。第一濾波器線路的一端與第二濾波器線路的一端電氣連接。這樣,形成了兩條線路通過電介質層折疊的濾波器單元。
在專利文獻4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共振器的兩條帶狀線被置于同一層內,且它們之間有預定的間隔,以便于電磁耦合。
[專利文獻1]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o.4-6911
[專利文獻2]日本未經審查的實用新型登記申請公開No.2000-201001
[專利文獻3]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o.2003-198226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手冊No.02/009225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1所描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因為各個LC并聯共振器的線圈具有雙層線圈圖案,所以LC并聯共振器之間的磁耦合被不利地增大。此外,因為該線圈是通過雙層線圈圖案形成的,所以線圈的Q值劣化,且因此,多層帶通濾波器的插入損耗不利地增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充分地增大LC并聯共振器對之間的距離。從而,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厚度被不利地增大。
在專利文獻2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使用了電容器的自共振。該LC并聯共振器由電容器電極的電容分量和電容器電極的電感分量形成。因此,不能實現具有所需電感的共振器,且因此,不能獲得該多層帶通濾波器的低損耗特性。
在專利文獻3和4所述的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可實現小型和低損耗的多層帶通濾波器。然而,在為了獲得從通帶到通帶外的陡峭的衰減特性而提供多級共振器時,兩級濾波器在層方向上堆疊,且帶狀線在厚度方向上耦合。因此,在配置多級濾波器時,多層帶通濾波器的厚度不利地增大。
此外,在這種現有多層帶通濾波器中,在將通過電容器電極和電感電極形成的LC并聯共振器置于疊層體中使得鄰接電感器電極感應耦合時,帶通特性的波動(偏差)在通帶中不利地發生。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從通帶到該通帶外具有陡峭衰減且在通帶中具有低波動的小型且低損耗的多層帶通濾波器。
解決問題的方法
(1)所有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未經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2677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