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03450.4 | 申請日: | 2012-04-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3464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15 |
| 發明(設計)人: | 朱江波;王現輝;龔堅;孫茂林;李明;張濤;趙艷宇;馮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省首鋼遷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首鋼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1C7/064 | 分類號: | C21C7/064;C21C7/06;C21C7/0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權律師事務所 11302 | 代理人: | 劉麗君 |
| 地址: | 064404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取向 電工 脫硫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煉鋼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增長,用戶對鋼材的質量要求逐漸提高,為不斷提高鋼鐵質量,部分鋼種需要達到超低硫標準,如汽車板、電工鋼等。傳統的脫硫方式采用鐵水預脫硫、控制轉爐硫含量、使用LF脫硫、真空循環脫氣法噴粉脫硫等工藝來控制硫含量。然而僅使用鐵水預脫硫、控制轉爐硫含量的方法硫基本控制在0.005%左右,無法達到超低硫標準;而使用LF造還原性渣脫硫則增加冶煉步驟,影響生產周期,造成鋼鐵成本上升;使用真空循環脫氣法噴粉脫硫則需要添加噴粉系統,產生額外投入。為實現汽車板、電工鋼等諸多鋼種的深脫硫,真空循環脫氣法真空室脫硫技術的開發逐漸受到重視。
目前國內專利中,使用脫硫劑后脫硫效果達到31.6%的脫硫率,但其最終硫的控制均在0.0025%以上,日本新日鐵、臺灣中鋼等在實踐中獲得了50%以上的脫硫率,生產出控制標準在0.002%的超低硫鋼。但對于以上工藝,其脫硫效果仍存在提升空間,因此需要在生產中開發合適的工藝控制條件,獲得更低的硫含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的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中成品鋼含硫高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實現超低硫控制和提高脫硫效率的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的方法。
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鐵水經鐵水攪拌式脫硫裝置預脫硫后,轉爐出鋼并擋渣,所述擋渣后的鋼水進入鋼包,在所述鋼包中向所述鋼水的渣面加入緩釋脫氧劑和石灰進行渣改質,加入比例為每一噸鋼水加入1-3千克緩釋脫氧劑和3-6千克石灰,隨后,在真空循環脫氣法中對所述鋼水進行脫碳,脫碳結束后對所述鋼水加2-7千克鋁進行脫氧,同時再向所述渣改質后的渣面加入緩釋脫氧劑,加入比例為每一噸鋼水加入1-2千克緩釋脫氧劑,然后合金化,最后通過所述真空循環脫氣法的真空料倉向真空室投入4-6千克脫硫劑,分兩次加入,所述真空循環脫氣法結束后,鎮靜后板坯澆注即得。
進一步地,所述兩次加入緩釋脫氧劑后,所述渣中TFe均不大于15%。
進一步地,所述脫碳為自然脫碳或者吹氧強制脫碳。
進一步地,所述脫碳前真空循環脫氣法的真空室內氣體循環流量大于1800NL/min,真空度小于5.0mbar。
進一步地,所述鎮靜時間為大于20min。
進一步地,所述擋渣后所述鋼包中渣層厚度不超過60mm。
進一步地,所述脫硫劑包括如下組分:
CaO?50-100重量份,CaF2?15-100重量份,
C?0-0.15重量份,S?0-0.02重量份,SiO2?0-3.5重量份。
進一步地,所述脫硫劑包括如下組分:
CaO?63.5重量份,CaF2?34.2重量份,
C?0.12重量份,S?0.015重量份,SiO2?2.01重量份。
進一步地,所述脫硫劑包括如下組分:
CaO?64.3重量份,CaF2?32.8重量份,
C?0.10重量份,S?0.013重量份,SiO2?2.05重量份。
進一步地,所述CaO的活性度大于300ml。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實現無取向電工鋼真空循環脫氣法深脫硫的方法,通過真空循環脫氣法前渣調整,提高渣的堿度,減少回硫;脫碳結束后,進行第二次渣改質,同時經過脫氧反應,降低TFe量,創造深脫硫反應環境;真空循環脫氣法使用專用脫硫劑分兩批加入進行脫硫;真空循環脫氣法處理完畢后,進行鎮靜,充分提供脫硫劑反應與上浮時間,最終獲得超低硫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無取向電工鋼深脫硫處理過程中硫含量變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省首鋼遷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首鋼總公司,未經河北省首鋼遷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首鋼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0345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