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取暖用電機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100664.6 | 申請日: | 2012-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241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宗平;張迎春;劉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斯巴特電力驅動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5/20 | 分類號: | H02K5/20;H02K5/04;H02K7/10;H02K11/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崔同磊 |
| 地址: | 250353 山東省濟南***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取暖 用電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供暖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取暖用電機。
背景技術
在天氣寒冷時人們為了取暖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取暖設備,火炕、火爐、暖氣片、暖風機、空調等,而其中采用暖氣片散熱取暖的方式由于其對空氣污染小、不會造成空氣干燥等優點尤其受到人們的歡迎。
而傳統的暖氣片散熱取暖通常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城市易于實現,但在偏遠的農村則很難推廣。因此有人發明了電暖器,采用電加熱的方式來實現取暖。但這種電加熱的方式由于溫度難于控制,并且在加熱過程中完全依賴冷熱水溫差對流實現水的循環,熱交換效率不高,制熱速度慢。
眾所周知,電機在運轉時會產生熱量,但在傳統觀念中電機主要作用是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產生的熱量是越少越好,因此也沒有人想到將電機的發熱應用到取暖設備上來進行取暖。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全新的熱交換效率高的取暖用電機。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首先提供如下一種取暖用電機,包括后蓋、外殼、定子組件、轉子組件、前蓋和電機軸,所述的前蓋外端還設有上蓋,所述的外殼中、前蓋和上蓋之間均設有密封的空腔且相互連通,與空腔連通的設有液體導熱介質的進口和出口,所述的前蓋和上蓋之間的空腔中還設有靜摩擦輪和動摩擦輪,動摩擦輪與電機軸軸接。
采用以上方案后,本發明的構思是將電機的散熱方式由傳統的風冷方式改為其他的導熱介質如凈化水等,在傳統電機的基礎上對外殼進行改進,并在前蓋的外端還加設了上蓋,并在外殼中、前蓋和上蓋之間均設有密封的空腔且相互連通,與空腔連通的設有導熱介質的進口和出口,這樣在電機運轉時利用導熱介質將電機運轉時產生的熱量從出口帶走并輸入到散熱器中。另外,在本發明中,所述的前蓋和上蓋之間的空腔中還設有靜摩擦輪和動摩擦輪,動摩擦輪與電機軸軸接,本發明利用靜摩擦輪和動摩擦輪之間的動態回旋摩擦產生熱能,主要是利用兩物體相互間的摩擦原理把機械能轉換成熱能,建立一定的環境條件使導熱介質分子高速碰撞,并且與物理摩擦有機結合,產熱過程中的壓力、溫度與速度完全取決于空間負壓與回旋速度。這樣在靜摩擦輪和動摩擦輪的作用下,導熱介質分子高速碰撞產生熱量將將導熱介質從進口往出口輸送,加速完成導熱介質的循環流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熱交換的效率,使得散熱器的散熱速度加快,取暖效果中提溫速度快。
作為改進,所述電機軸在前蓋和上蓋之間的空腔中的一端還軸接有葉片。
作為優選,所述的動摩擦輪外周圈設有葉片。
上述優選方案在電機軸或動摩擦輪上設有葉片可是的本發明的取暖用電機同時起到了水泵的作用,使得導熱介質的循環速度進一步加快,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熱交換的效率。
作為優選,所述的電機軸在后蓋端還軸接有位置傳感器。本優選方案設置位置傳感器,可對電機采用專業脈沖分配技術進行設計,提高電機的運轉速度,另外,對本電機的設計可采用飽和或過飽和磁路設計方案,利用磁路最小原理設計,結構形式為同心繞組,將功率器件IGBT高頻通斷期間在鐵芯繞組中的高頻電能充分轉化成高頻磁能產生渦流,將高頻電能產生的磁場作用到電機內膽,故使內膽鋼管形成復合阻抗熱源體,在高頻電流的作用下鋼管的鐵分子高速跟隨電流方向運動磁致效應鐵分子之間的運動摩擦將勢能轉化為熱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加熱效率高,加熱溫升快,可更加有效降低無功損耗,提高系統加熱效率,能大幅度提高加熱工藝流程產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電機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
1、后蓋,2、外殼,3、定子組件,4、前蓋,5、上蓋,6、動摩擦輪,7、靜摩擦輪,8、轉子組件,9、電機軸,10、位置傳感器,11、葉片,12、空腔,13、進口,14、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發明的取暖用電機做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斯巴特電力驅動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山東斯巴特電力驅動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10066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