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97510.6 | 申請日: | 2012-04-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619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12 |
| 發明(設計)人: | 王麗;王琳;強亮生;李肖松;張宏媛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1 | 分類號: | G01N21/3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0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外加 電場 火焰 原子 吸收 檢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
背景技術
原子吸收金屬陽離子檢測方法,是一種成熟、穩定、檢測精度高的分析檢測方法,但是其檢測精度、檢測限受到火焰穩定性、待檢測離子的特性等影響很難達到很高的檢測精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利用該方法可提高待檢測離子在火焰區域的停留時間,提高火焰的穩定性及檢測限的檢測精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方法是:
本發明的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所述的方法按下述步驟實現:
步驟一、外加電場的施加區域選擇:選擇全部的原子吸收的火焰燃燒區域作為外加電場的施加區域;?
步驟二、正電極和負電極的布置:將正電極布置在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的正上方,將負電極布置在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的正下方;
步驟三、將待測樣品與助燃氣體形成的混合氣流霧狀噴射進入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內燃燒,燃燒溫度為2100-2400℃,高溫使待測樣品離子化,與此同時,對所述的正電極和負電極通電,通電電壓為?2-5V,正電極和負電極所形成的電場為矩形電場,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在外加電場的同步作用下,使得隨氣流噴入的待測離子停留懸浮在待檢測區域內,被還原性氣體還原為原子態,原子吸收陰極射線,形成原子吸收,測定其吸收強度與待測原子濃度成正比,完成樣品測定。
步驟二中,正電極和負電極均為鈦金屬電極,鈦金屬電極的厚度為1mm。
步驟二中,正電極和負電極之間的間距為1.5-2.5mm。
本發明的效果是:本發明可提高待檢測離子在火焰區域的停留時間,提高火焰的穩定性,提高檢測限的檢測精度10%。
附圖說明
圖1表示的是實現本發明的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的原理圖。
圖中,火焰燃燒區域1、負電極2、正電極3、混合氣流4、陰極射線5。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如圖1,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所述的方法按下述步驟實現:
步驟一、外加電場的施加區域選擇:選擇全部的原子吸收的火焰燃燒區域1作為外加電場的施加區域;?
步驟二、步驟二、正電極3和負電極2的布置:將正電極3布置在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1的正上方,將負電極2布置在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1的正下方;
步驟三、將待測樣品與助燃氣體(空氣-乙炔)形成的混合氣流4霧狀噴射進入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1內燃燒,燃燒溫度為2100-2400℃,高溫使待測樣品離子化,與此同時,對所述的正電極3和負電極2通電(正電極3與電源的正極相連,負電極2與電源的負極相連),通電電壓為?2-5V(可調),正電極3和負電極2所形成的電場為矩形電場,所述的火焰燃燒區域1在外加電場的同步作用下,使得隨氣流噴入的待測離子停留懸浮在待檢測區域內,被還原性氣體還原為原子態,原子吸收陰極射線5,形成原子吸收,測定其吸收強度與待測原子濃度成正比,完成樣品測定。
由于電場的作用,使進入檢測區域內的待測離子的停留時間增加,建立電場方向與火焰中金屬離子的運動方向相反,通過控制調整電壓控制電場的強弱,以控制在一定的載氣速度下的離子在火焰中的停留時間,實現提高檢測精度,增敏檢測限,以銅離子為例可以提高原設備檢測限10%。
具體實施方式二:結合圖1,具體實施方式一所述的外加電場增敏火焰原子吸收檢測限的方法,步驟二中,正電極2和負電極2均為鈦金屬電極(耐高溫),鈦金屬電極耐高溫,鈦金屬電極的厚度為1mm。電極材料耐高溫,熱穩定性好,不產生干擾離子。正電極3和負電極2之間的間距為1.5-2.5mm,根據火焰燃燒情況可以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9751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手機與電腦的數據備份方法及系統
- 下一篇:基于IC卡的公務車精細化管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