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常溫固態催化氨化預處理提高麥秸厭氧產氣量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88370.6 | 申請日: | 2012-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0499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25 |
| 發明(設計)人: | 李秀金;袁海榮;鄒德勛;馬淑勍;楊懂艷;張亞甜;朱保寧;劉研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化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P5/02 | 分類號: | C12P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何俊玲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常溫 固態 催化 氨化 預處理 提高 麥秸 厭氧產 氣量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秸稈厭氧消化生物氣產量的一種預處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常溫固態AQ催化氨化預處理提高麥秸厭氧消化生物氣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家,每年產生秸稈重量達7億多噸,其中麥秸產生量為1.4億噸左右,占總量的19.7%。除了較少部分作造紙以及其他原料外,大量秸稈被露天焚燒或者用于還田,嚴重影響環境質量以及交通運輸安全,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厭氧消化技術可以把秸稈轉化為清潔能源,是實現資源能源化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由于秸稈的木質纖維素含量較高,厭氧微生物對其降解能力有限,導致常規厭氧消化過程歷時長,消化效率低,產氣量少,投入產出效益差等,從而限制了秸稈用于生物氣的大規模應用與發展。通過對麥秸進行預處理,可以提高其厭氧消化性能。
目前的預處理方法有物理、化學和生物法。常用的化學預處理法有酸化、堿化、氨化和氧化等。專利ZL03126286.4公開了秸稈生化飼料的生產方法,在溫度50℃~260℃、壓力為1~20個大氣壓下,利用3~5%的氨進行化學處理,然后蒸煮20~60分鐘,之后降溫,在發酵池內20℃~30℃下發酵15~20天,檢查其飼料化的效果。預處理流程復雜,預處理在高溫高壓下進行,操作難度大,運行成本高,不易推廣。
文獻:馬淑勍等.氨化預處理對稻草厭氧消化產氣性能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11,27(6):294-299.中采用NH3·H2O為預處理藥劑,對麥秸進行中溫(30℃)氨化預處理7天,再室溫晾氨2~3天后用于厭氧消化?天;其氨化時間和曬氨時間合計為9~10天。該方法與未經氨化預處理的方法相比累計產氣量提高了8~38%,其不足之處是氨化預處理時間較長。
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秸稈厭氧消化產氣量,避免額外另加N源,更好的利用預處理藥劑自身來調節厭氧消化過程中的C/N比,本發明采用常溫固態蒽醌(Anthraquinone,AQ)催化-氨化預處理方法來提高秸稈厭氧消化產氣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秸稈厭氧消化產氣量的方法。
本發明的具體制備方法如下:
A.將含氨溶液、催化劑和水均勻混合后噴灑在切碎的秸稈上,密封,在10~28℃下密封保存,在此期間每天測定密封袋中物料的pH,當pH值變化趨于穩定不再有明顯變化時視為預處理完成,本方法的預處理時間為4天;
所述的秸稈為麥秸、玉米秸和稻草等農作物秸稈;經粉碎至≤2cm;經自然風干且沒有發霉。
所述含氨溶液是NH3·H2O和NH4HCO3,其添加量以NH3和秸稈所含C/N為20~30∶1;
當以麥秸為原料時,其中NH3·H2O的添加量為麥秸干重的2~4%,NH4HCO3的添加量為麥秸干重的9~18%;
所述的催化劑為蒽醌(化學式:C14H8O2),其用量為秸稈干重的0.05~0.1%;
所添加的水量應使秸稈總的含水量(包括秸稈本身含水、氨水中的水和額外添加的水)占秸稈干重的2.5~5.5倍;較佳的是3-4倍。
通常秸稈吸收其干重6倍的水時方為飽和,而本發明添加的水量沒有全部浸濕秸稈,為半干狀態,因此稱為固態催化-氨化預處理;
B.將步驟A預處理后的秸稈與接種物一起加入厭氧發酵反應器中,再加入自來水至反應器總容積的80~90%形成厭氧反應液,封蓋,使反應器內的物料保持在中30~35℃溫度下進行厭氧反應,厭氧反應時間根據累積產氣量占總產氣量的80-90%而確定,本方法的厭氧反應時間為25~35天。
厭氧反應液中秸稈的質量濃度為5~10%,接種物質量濃度為15~30%。
所述的接種物為含有甲烷菌的厭氧消化液,如沼氣池的厭氧消化液或污水處理廠的厭氧污泥等。
測定預處理前后和厭氧前后進出料的總固體含量TS和總揮發性固體VS,以及pH值等參數,用于評價蒽醌(AQ)催化-氨化預處理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化工大學,未經北京化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8837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