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C波段低插損高抑制微型帶通濾波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78091.1 | 申請日: | 2012-03-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837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19 |
| 發明(設計)人: | 戴永勝;吳迎春;陳建鋒;范小龍;李旭;戚湧;吳建星;韋晨君;郭風英;韓群飛;尹洪浩;左同生;馮媛;謝秋月;李平;孫宏途;漢敏;王立杰;陳少波;徐利;周聰;張紅;陳曦;於秋杉;楊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理工大學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P1/203 | 分類號: | H01P1/203;H03H7/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顯國 |
| 地址: | 215513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波段 低插損高 抑制 微型 帶通濾波器 | ||
1.一種C波段低插損高抑制微型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輸入端口(P1)、輸入電感(Lin)、由第一電感(L4)和第一電容(C4)并聯而成的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由第一耦合電感(L43)和第一耦合電容(C43)串聯而成的第一電磁耦合電路(L43、C43)、由第二電感(L3)和第二電容(C3)并聯而成的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由第二耦合電感(L32)和第二耦合電容(C32)串聯而成的第二電磁耦合電路(L32、C32)、由第三電感(L2)和第三電容(C2)并聯而成的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由第三耦合電感(L21)和第三耦合電容(C21)串聯而成的第三電磁耦合電路(L21、C21)、由第四電感(L1)和第四電容(C1)并聯而成的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由第四耦合電感(L41)和第四耦合電容(C41)串聯而成的第四電磁耦合電路(L41、C41)、輸出電感(Lout)、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輸出端口(P2)和接地端;輸入端口(P1)與輸入電感(Lin)連接,輸出端口(P2)與輸出電感(Lout)連接,該輸出電感(Lout)與輸入電感(Lin)之間并聯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之間串聯第一電磁耦合電路(L43、C43);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與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之間串聯第二電磁耦合電路(L32、C32);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串聯第三電磁耦合電路(L21、C21);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串聯第四電磁耦合電路(L41、C41);所述的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的另一端分別接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C波段低插損高抑制微型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第一電磁耦合電路(L43、C43)、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第二電磁耦合電路(L32、C32)、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第三電磁耦合電路(L21、C21)、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第四電磁耦合電路(L41、C41)、輸出電感(Lout)、表面安裝的50歐姆阻抗輸出端口(P2)和接地端均采用多層低溫共燒陶瓷工藝實現,其中輸入電感(Lin)、輸出電感(Lout)均采用分布參數的帶狀線實現,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均采用三層折疊耦合帶狀線實現,第一耦合電容(C41)、第二耦合電容(C32)、第三耦合電容(C21)、第四耦合電容(C41)均分別采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之間、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與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之間、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容實現,第一耦合電感(L43)、第二耦合電感(L32)、第三耦合電感(L21)、第四耦合電感(L41)均分別采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之間、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與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之間、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與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感實現。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要求的C波段低插損高抑制微型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采用分布參數三層折疊耦合帶狀線結構實現,其中每層帶狀線一端懸空,另一端接地。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要求的C波段低插損高抑制微型帶通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電磁耦合電路(L43,C43)中,第一耦合電感(L43)采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和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感實現,第一耦合電容(C43)采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和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容實現;第二電磁耦合電路(L32,C32)中,第二耦合電感(L32)采用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和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感實現,第二耦合電容(C32)采用第二級并聯諧振單元(L3,C3)和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容實現;第三電磁耦合電路(L21,C21)中,第三耦合電感(L21)采用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感實現,第三耦合電容(C21)采用第三級并聯諧振單元(L2,C2)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容實現;第四電磁耦合電路(L41,C41)中,第四耦合電感(L41)采用第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與Z字形交叉耦合帶狀線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感實現,第四耦合電容(C41)采用一級并聯諧振單元(L4,C4)和第四級并聯諧振單元(L1,C1)與Z字形交叉耦合帶狀線之間空間耦合和分布參數電容實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理工大學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南京理工大學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78091.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可折疊包裝盒
- 下一篇:電極防腐蝕劑、使用電極防腐蝕劑的發光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