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SOI襯底的形成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71755.1 | 申請日: | 2012-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111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1/762 | 分類號: | H01L21/7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駱蘇華 |
| 地址: | 20120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soi 襯底 形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制造技術,特別涉及一種SOI襯底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術
絕緣體上硅(SOI,Silicon?On?Insulator)襯底是一種用于集成電路制造的襯底。與目前大量應用的體硅襯底相比,SOI襯底具有很多優勢:采用SOI襯底制成的集成電路的寄生電容小、集成密度高、短溝道效應小、速度快,并且還可以實現集成電路中元器件的介質隔離,消除了體硅集成電路中的寄生閂鎖效應。
目前較為成熟的SOI襯底的形成工藝主要有三種,具體為注氧隔離(SIMOX,Separation?by?Implanted?Oxygen)工藝、硅片鍵合工藝和智能剝離(Smart?Cut)工藝。其中,所述智能剝離(Smart?Cut)工藝具體包括:
請參考圖1,提供第一單晶硅片10和第二單晶硅片20,在所述第一單晶硅片10表面形成氧化硅層30;
請參考圖2,將氫離子40通過所述氧化硅層30注入到所述第一單晶硅片10內;
請參考圖3,對所述氧化硅層30和第二單晶硅片20進行清洗后,將所述氧化硅層30與第二單晶硅片20進行粘合;
請參考圖4,對所述粘合后的第一單晶硅片10和第二單晶硅片20進行高溫退火,利用所述注入的氫離子使第一單晶硅片10分裂成第三單晶硅片11和第四單晶硅片12,其中與氧化硅層30相粘合的第三單晶硅片11與氧化硅層30、第二單晶硅片20形成SOI晶片,所述第三單晶硅片11作為SOI晶片的頂層硅層,所述第二單晶硅片20作為SOI晶片的襯底硅層。
但由于所述第一單晶硅片10分裂成第三單晶硅片11和第四單晶硅片12是通過注入的氫離子退火形成微氣泡后將第一單晶硅片10撕裂的,所述第三單晶硅片11和第四單晶硅片12的撕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很大,由于所述第三單晶硅片11作為SOI襯底的頂層硅層,如果直接在所述第三單晶硅片11的撕裂表面上形成半導體器件容易產生缺陷,容易造成半導體器件報廢。因此,在形成SOI晶片后,還需對所述單晶硅片11的表面進行化學機械研磨,使得所述單晶硅片11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較小。
更多關于SOI襯底的制造方法請參考公開號為US2006/0154445A1的美國專利文獻。
但是隨著對SOI的研究進一步的深入,為了提高SOI的電學性能,超薄絕緣體上硅(ETSOI,Extremely?Thin?SOI)襯底已成為用于集成電路制造的新型襯底。所述ETSOI襯底的位于絕緣層表面的頂部硅層很薄,利用所述ETSOI襯底形成的MOS晶體管具有非常小的短溝道效應,且所述ETSOI器件隔離直接用LOCOS或較淺的STI隔離。但是由于ETSOI的頂部硅層很薄,利用“Smart?Cut”工藝形成的頂部硅層的厚度很難控制,且利用化學機械研磨工藝所述頂層硅層的表面,容易過研磨所述頂層硅層,但如果不研磨所述頂層硅層的表面,所述頂層硅層的表面粗糙度較大,利用所述ETSOI襯底會使得后續在襯底上形成的半導體器件產生缺陷,造成半導體器件報廢。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SOI襯底的形成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頂層硅層的厚度和表面粗糙度。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SOI襯底的形成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在所述第一基片表面形成鍺硅層;
在所述鍺硅層表面形成頂層硅層,所述頂層硅層具有第一表面和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設置的第二表面,所述頂層硅層的第一表面與所述鍺硅層相接觸;
在所述頂層硅層的第二表面形成第一絕緣層;
利用離子注入工藝使得所述鍺硅層或第一基片內形成離子注入層;
將所述第二基片與所述第一絕緣層進行粘合;
對所述第一基片、鍺硅層進行第一退火處理,使得所述鍺硅層或第一基片在離子注入層的位置發生開裂;
除去所述頂層硅層表面的鍺硅層和/或所述鍺硅層表面的部分第一基片,直到暴露出所述頂層硅層的第一表面,形成SOI襯底。
可選的,所述鍺硅層的厚度范圍為50nm~100nm。
可選的,所述鍺硅層中鍺的摩爾百分比為10%~60%。
可選的,形成所述鍺硅層的工藝包括磁控濺射、分子束外延、超高真空化學氣相沉積、紫外線光化學氣相沉積其中的一種。
可選的,所述頂層硅層的厚度范圍為10nm~100nm。
可選的,形成所述頂層硅層的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磁控濺射或分子束外延。
可選的,所述第一絕緣層的厚度范圍為10nm~100n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經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7175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1-00 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半導體或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備
H01L21-02 .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4 .非專門適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組的單個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導體器件之外的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的測試或測量
H01L21-67 .專門適用于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的裝置;專門適合于在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晶片的裝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內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固態組件或集成電路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集成電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