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萌發及成苗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71293.3 | 申請日: | 2012-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779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羅俊杰;劉新星;陳玉梁;曲延英;陳子萱;李忠旺;厚毅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高松 |
| 地址: | 73000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體細胞 胚狀體 萌發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組織的萌發及成苗方法,具體涉及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萌發及成苗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以常規育種方法為基礎,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技術的現代育種技術體系,能夠將外源有益基因導入棉花細胞,并使其定向而穩定的遺傳,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可以加快育種進度,提高選擇效率。棉花組織培養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對于研究體細胞分化和形態建成的機理、細胞基因的表達和調控及進行遺傳操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棉花組織培養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外植體誘導體細胞胚胎萌發存在周期較長、胚發生率低、生根困難、基因型依賴性強等特點。
在棉花體細胞胚胎分化階段主要包括:球形胚,心形胚,魚雷胚和子葉胚等四個階段,其中球形胚、心形胚、魚雷前期胚均不能萌發成苗,只有子葉胚和魚雷后期的胚可以萌發成小植株。因此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獲得更多的子葉胚和魚雷胚是胚性愈傷分化培養的重要目標。研究表明:棉花胚性愈傷組織成熟分化后部分體胚分化成苗,大部分胚性愈傷組織轉化為非胚性愈傷組織,最終喪失體細胞胚胎的發生能力。在胚性愈傷組織發育初期,胚狀體分化主要以球形胚為主,若不加入任何激素,胚性愈傷組織會一直停留在球形胚階段,很難分化成苗,加入細胞分裂素類物質對棉花胚性愈傷組織增殖作用影響不大,但對棉花體細胞胚后期萌發有促進作用,因此棉花體細胞胚的誘導培養基中要添加不同組份的外源激素,促進胚胎萌發和分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克服了彩棉外植體誘導體細胞胚胎萌發存在周期較長、胚發生率低、生根困難、基因型依賴性強的缺陷,提供了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萌發方法及成苗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萌發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1)以彩棉下胚軸培養獲得的胚性愈傷組織,通過增殖培養基繼代培養1-2次;
2)將步驟1)得到的胚性愈傷組織轉接至體胚誘導培養基,繼代培養2-3次后,得到成熟的子葉胚。
上述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萌發方法,所述步驟2)中,體胚誘導培養基的組成為:去除NH4NO3的MSB培養基中加入0.1-0.3mg/L的N6-異戊烯腺嘌呤和0.3-0.5mg/L的吲哚丁酸,并添加1.9-3.8g/L的KNO3、1.5-2.0g/L的植物凝膠、0.1-0.5g/L的谷氨酰胺和0.1-0.5g/L的天門冬酰胺。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了: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成苗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1)以彩棉下胚軸培養獲得成熟的子葉胚轉接至分化培養基上,繼代培養2-3次后,分化成苗;
2)將步驟1)得到的再生苗轉接至繼代培養基中,20-25天繼代1次,直至生根;
上述彩棉體細胞胚狀體的成苗方法,所述步驟3)中,成苗培養基的組成為:1/4-1/2的MSB培養基,添加2.0-2.5g/L的植物凝膠、0.1-0.5g/L的天冬酰胺和0.1-0.5g/L的谷氨酰胺。
體細胞胚胎發生是棉花組織培養的關鍵步驟,如果在不加激素的培養基上持續的繼代培養,理論上講是可以實現細胞的胚胎發生,但是體細胞胚的數量很少,而且多數的胚胎會持續停留在球形胚的階段。在成熟的體細胞胚的萌發和生長過程中,培養基中高鹽分是胚狀體成熟、萌發和生根最大的障礙,低鹽分是棉花體細胞胚狀體有效萌發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棉花體細胞培養過程中,按照體胚培養發育階段適當降低培養基中大量元素中鹽的的濃度,才能獲得良好的結果。本方法也證實了這一點,去除NH4NO3有利于體細胞胚胎的發生,后期有效胚胎的發生及子葉胚萌發成苗則需要降低MS中的無機鹽成分。同時根據張寶紅等的研究,對棉花體細胞胚胎發生具有促進作用的物質物質有IBA、ABA、IAA、BA、KT、ZT和ZiP,其效果依上述次序遞增。本研究通過對IBA濃度設置梯度,證實了高濃度的IBA,低濃度的KT的組合最有利于胚性愈傷分化。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未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7129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