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濕地固碳增匯的水份管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64169.4 | 申請日: | 2012-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776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倪紅偉;曾昭文;王建波;王繼豐;付曉玲;劉贏男;朱道光;孟祥楠;焉志遠;鐘海秀;黃慶陽;謝立紅;楊帆;崔福星;張榮濤;柴春榮;徐明怡;劉峰;邢軍會 | 申請(專利權)人: | 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G01N33/24;G01N5/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4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濕地 固碳增匯 管理 方法 | ||
1.一種濕地固碳增匯的水份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步驟一:濕地類型的確定:選取地表無積水的草甸或沼澤,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群落類型,是在適中的水份條件下形成和發育起來的,沼澤是在多水或過濕條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優勢的一種植被類型;
步驟二:濕地環境因子的確定:①土壤含水量的確定,5月初在地表植被下5~15cm處取土測試,采用土壤盒裝取植被下新鮮土樣,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濕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土壤含水量要求為40%~70%,②濕地土壤類型的確定,首先將表層3~5cm土壤及雜草、枯落物去除,然后垂直挖一個長80cm,寬50cm,深120~200cm的坑,用米尺測定深度,從下向上取土,草甸土為有明顯的腐殖質積累過程和潴育過程,分為腐殖質層、潴育層和潛育層,腐殖質層,厚度一般20~50cm,腐殖質含量高,呈暗灰色-灰色,結構為團粒或粒狀,潴育層腐殖質含量很少,而多鐵錳結核,自上而下逐漸減少,潛育層呈青灰色、灰綠色或灰白色,有時有灰黃色鐵銹斑塊,土壤分散無結構,常為粉沙質壤土,有的偏粘;白漿土形成過程僅在土層上部進行,稱為表層草甸-潴育-淋溶過程,可分為四層,腐殖質層,一般厚度為10~20cm,腐殖質含量較高,濕時呈暗灰色,白漿層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灰白色,濕時淺黃色,雨后常會流出白漿,以粉沙為主,有較多的白色SiO2粉末,緊實,植物根系少,有機質含量很低,粘化淀積層,厚度120~160cm,棕褐色至暗褐色,小棱柱狀結構或小棱塊狀結構,俗稱“蒜瓣土”,母質層,通常在200cm以下出現,質地粘重,棕色或黃棕色;沼澤土成土過程包括土壤表層有機質的泥炭化和土壤下層的潛育化,分為泥炭層和潛育層,泥炭層位于沼澤土上部,也有成厚度不等的埋藏層存在;泥炭層厚度10~50cm,泥炭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機殘體組成,顏色從未分解的黃棕色,到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潛育層位于沼澤土下部,呈青灰色、灰綠色或灰白色,有時有灰黃色鐵銹斑塊,土壤分散無結構,常為粉沙質壤土,有的偏粘,確定土壤類型為草甸土、白漿土或沼澤土;
步驟三:水份的調控,①水源的選取,地下水或無污染的河流、湖泊淡水,②灌溉方法,采用溝渠直接引水或者水泵抽取地下水方式,③灌溉時間,5月15日至5月30日,④灌溉原則,控制濕地地表水位為10~30cm,即地表積水10~30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未經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64169.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肘子雞及其制作工藝
- 下一篇:一種高k介質薄膜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