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可接收多路航向信號的通用航向復示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60025.1 | 申請日: | 2012-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6090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25 |
| 發明(設計)人: | 周崗;陳永冰;高楊;劉勇;楊鵬;李文魁;陳陽;賈玉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5D1/10 | 分類號: | G05D1/10;G01C21/00 |
| 代理公司: | 華中科技大學專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佑宏 |
| 地址: | 430033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接收 航向 信號 通用 復示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船舶航向復示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能夠接收和顯示多路不同類型航向信號的船舶航向復示器,屬于航海設備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
羅經航向復示器是船舶上必備的航向顯示設備,船舶操縱人員主要通過航向復示器觀察船舶的艏向運動。航向復示器的主要功能是將羅經輸出的航向信號轉換為直觀的機械轉動,其目的是便于操作人員觀察船舶的航向運動。
目前的航向復示器產品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航向復示器不能同時接收多種羅經信號
國內船舶上通常同時配備有多種羅經如電羅經、磁羅經、GPS羅經等,為了顯示不同羅經輸出的航向信號,船舶上需要配置多個航向復示器,成本較高,安裝不方便。
二、航向機械復示器不能同時接收數字信號和自整角機模擬信號
羅經發送的航向信號包括數字航向信號和自整角機模擬航向信號。現有的航向復示器產品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用于接收自整角機模擬航向信號;另一種用于接收數字航向信號,這兩種航向復示器產品不能同時接收數字航向信號和自整角機模擬航向信號。
國外如日本UNIKAS公司的EC-50復式羅經、德國安修士(Raytheon?Anschutz)公司生產的Gyro?Star(Ray?Gyro?G1500)分羅經等產品;國內的數字航向復示器產品,如重慶長平機械廠生產的SX-3型數字航向分羅經,大連寧安航海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C42數字式羅經航向復示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200820025422.4公開的一種數字式舵角航向復合型指示器,上述產品均只接收數字航向信號,不能接收模擬航向信號。
航向復示器不能同時接收數字和模擬航向信號的原因是:
(1)信號的形式不同。模擬航向信號是自整角機同步信號,該信號為交流電壓信號,數字航向信號為符合相應數字通信協議的數字信號。
(2)信號的內容不同。數字航向信號一般傳輸船舶航向的準確值;模擬航向信號采用的是1°轉值的自整角機同步信號。
(3)操作使用方法不同。模擬航向信號采用的是1°轉值的自整角機同步信號,即航向每變化1°,航向復示器中的接收自整角機轉動一圈,航向的整度數由機械齒輪累加得到,因此模擬航向復示器中需要手動輸入航向初值(即匹配航向);數字航向復示器接收航向的準確值,因此不需要手動輸入航向初值。
為了適應不同類型的羅經航向信號,船舶上需要配置多個不同類型的航向復示器,成本較高,安裝和操作均不方便。
三、采用數字顯示的航向復示器產品不符合船員的操作和使用習慣。
國外航向復示器產品的顯示部分主要采用直觀的航向機械刻度盤。與國外產品不同,上述國內航向復示器產品沒有采用機械刻度盤顯示航向值,主要采用數字方式(如數碼管、液晶屏等)顯示航向值。該顯示方式不符合船員的操作和使用習慣,使用人員從航向復示器上很難直觀地了解船舶的航向運動,不利于船員對船舶航向的操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背景技術所述不足,提供一種通用航向復示器,該復示器裝置既能接收自整角機航向信號,又能接收數字航向信號;該裝置的航向顯示部分采用直觀的航向機械刻度盤,通過信號選擇,可同時接收和顯示多路不同類型的航向信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通用航向復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航向信號輸入單元,用于接收外部輸入的航向信號,該航向信號包括數字航向信號和自整角機模擬航向信號;
信號轉換選擇單元,對輸入所述航向信號輸入單元的航向信號中的模擬航向信號進行轉換處理,將其轉換為數字航向信號,同時選擇該轉換后的數字航向信號或者輸入的航向信號中的數字航向信號作為輸出信號;
數字航向信號接口單元,用于接收所述信號轉換選擇單元輸出的數字航向信號;
航向信號跟蹤控制單元,對航向信號接口單元接收的數字航向信號進行處理,輸出控制指令;
航向刻度盤驅動單元,其包括驅動電機和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驅動電機根據所述控制指令驅動齒輪傳動機構運動,進而帶動航向刻度盤轉動,實現對輸入航向的實時跟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6002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海量人臉庫應用環境下的人臉快速識別方法
- 下一篇:電子空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