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觸控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57798.4 | 申請日: | 2012-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640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賴仁正;林東瀧;何格彰 | 申請(專利權)人: |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陳小雯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設有透氣薄膜(ventilation?film)的觸控裝置。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一般的觸控熒幕主要由一觸控模塊10以及一顯示模塊20所構成,前述觸控模塊10內含有一觸控面板,前述顯示模塊20則例如為一液晶顯示模塊(LCM),組裝時可通過一連接件12(例如口字型的雙面膠帶)將兩者固定接合。
應了解的是,由于連接件12中央形成有一容納空間121,因此組裝后的觸控模塊10和顯示模塊20之間會形成一中空腔體。為了調節前述腔體內的空氣壓力,通常會在連接件12上開設穿孔與外界連通,惟前述穿孔可能導致灰塵或異物侵入觸控熒幕而造成內部元件損壞。有鑒于此,如何改善傳統的觸控熒幕結構以克服前述現有問題點始成為一重要的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觸控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模塊、一顯示模塊、一連接件以及一透氣薄膜。前述連接件連接觸控模塊與顯示模塊,其中連接件與觸控模塊以及顯示模塊之間形成一腔體。特別地是,前述連接件上設有一凸出部,其中凸出部具有一通道以及一開孔,且前述通道連接前述腔體以及前述開孔。此外,前述透氣薄膜設置于凸出部表面并且覆蓋開孔,其中腔體內的空氣可經過通道并由開孔排出觸控裝置。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做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圖1為現有觸控裝置的分解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分解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的放大圖;以及
圖4為空氣經由開孔以及透氣薄膜排出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觸控模塊10
顯示模塊20
連接件30
容納空間301
凸出部31
通道311
凹槽312
開孔313
透氣薄膜40
第一側S1
第二側S2
具體實施方式
請一并參閱圖2~圖4,其中圖3為圖2中A部分的放大圖。如圖2~圖4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主要包括一觸控模塊10、一顯示模塊20、一中空的連接件30以及一透氣薄膜40,前述連接件30例如為一口字型的雙面膠帶,組裝時可將連接件30設置于觸控模塊10和顯示模塊20之間,其中連接件30的第一側S1與第二側S2分別粘接前述觸控模塊10與顯示模塊20,用于使兩者間可相互固定接合。
由圖2可以看出,連接件30中央形成有一矩形的容納空間301,且此容納空間301可在觸控模塊10和顯示模塊20之間形成一中空腔體。如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連接件30具有一凸出部31,前述凸出部31的上方表面形成有一通道311以及一凹槽312,凸出部31的下方表面則形成有一開孔313,其中開孔313形成于凹槽312底部并與凹槽312相通,此外透氣薄膜40設置于凸出部31的下方表面并且覆蓋前述開孔313。
應了解的是,凸出部31的上方表面在組裝時完全與觸控模塊10緊密貼合,而凸出部31的下方表面與透氣薄膜40則會凸出于顯示模塊20。如此一來,當觸控裝置受到擠壓或外界氣壓下降時,位于觸控模塊10和顯示模塊20之間的空氣便能經由通道311進入凸出部31中央的凹槽312內,然后可順利地通過開孔313而排出觸控裝置(如圖3、圖4中箭頭方向所示)。
再請一并參閱圖3、圖4,前述凸出部31及形成于凸出部31上的凹槽312皆大致呈矩形,且透氣薄膜40的形狀也為矩形,對應于前述凸出部31,前述開孔313則具有圓形結構。此外,為了強化通氣效果,也可在矩形連接件30的一個或多個側邊上形成多個前述凸出部31以及對應的開孔313,由此可讓觸控裝置內部的空氣能更順利地排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5779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觸碰點偵測方法
- 下一篇:雙光軸相位差膜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