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控制帶鋼熱軋成型工藝的硬度補償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56246.1 | 申請日: | 2012-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810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田建艷;邱華東;王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1B37/28 | 分類號: | B21B37/28;B21B37/58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戎文華 | 
| 地址: | 030024 ***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控制 帶鋼 熱軋 成型 工藝 硬度 補償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與一種熱連軋帶鋼的軋制方法有關,尤其是采用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熱軋帶鋼成型工藝的硬度補償方法。
背景技術
在熱連軋帶鋼的鋼種切換過程中,一般在工藝上有規范要求,各鋼種按照硬度進行區分,而鋼種切換則遵循硬度相近的原則進行過渡。鋼種切換時存在兩種模型設定方式,當鋼種硬度較接近,在10%以內時,采用短期遺傳方式進行設定計算,即壓力計算采用上塊鋼的自學習壓力修正系數;當鋼種硬度差別較大,在超過10%時,則采用長期遺傳方式進行模型設定,長期遺傳數據根據以往大量的數據訓練而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物質生活的需求,熱連軋鋼種切換時的硬度變化越來越大,而精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熱連軋鋼種切換時的很多情況下取消了中間過渡鋼種,造成了鋼種切換時存在硬度差別較大的情況,當硬度變化較大時,在實際熱連軋軋制過程中,出現了模型計算結果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的現象,同時也必然造成了成品的質量精度降低,厚度及寬度超出產品公差的現象頻繁出現。
熱連軋生產線的主要功能是將鋼坯加熱后按目標尺寸進行軋制,在帶鋼軋制過程中,在鋼種切換時,如按前一塊鋼的軋制數據進行模型計算,則計算精度會降低,滿足不了軋制要求,因而當鋼種切換后設定參數要采用長期遺傳進行控制。熱連軋長期遺傳系數從神經網絡中讀取,神經網絡可保證大多數鋼種首塊鋼的計算精度,但當兩鋼種硬度差別較大時,網絡系數則無法保證計算精度。統計后存在如下規律:當軋制硬質鋼完成后軋制軟質鋼時,首塊鋼帶鋼頭部存在超薄現象;而在軟質鋼軋制完成后軋制硬質鋼時,首塊鋼帶鋼頭部存在超厚現象。而同時首塊鋼與后續第一塊鋼的軋制狀態又完全不同,首塊鋼與后續第一塊鋼在設定壓力相同的情況下,表現為首塊鋼薄而后續帶鋼卻正常或偏厚,或者是首塊鋼厚而后續帶鋼卻正常或偏薄,成品的厚度及寬度控制相差很大。而由于特殊硬度的鋼種在熱連軋產品中大部分為特殊用途鋼種,每次軋制批量小而合同要求嚴格,因而該現象的存在對熱連軋產品合同兌現存在較大影響,嚴重制約著熱連軋帶鋼產品的進一步拓展,滿足不了用戶對熱軋帶鋼的成型要求。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熱軋帶鋼鋼種切換時首塊帶鋼軋制精度低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控制帶鋼熱軋成型工藝的硬度補償方法。
基于上述問題和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措施是一種控制帶鋼熱軋成型工藝的硬度補償方法的技術方案,該方案包括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熱軋帶鋼經若干粗軋和精軋道次軋制成預定寬度和厚度的帶鋼熱軋成型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熱軋帶鋼在粗軋和精軋鋼種切換時,模型控制首塊帶鋼熱軋成型工藝中的硬度補償計算方法如下:
F?=?NNFKORR′MH′coffMH′EPS???????(1)
式(1)中,F為軋制壓力,NNFKORR為壓力自學習系數,MH為帶鋼計算硬度,EPS為壓下率,coffMH為新增硬度系數;
所述新增硬度系數按以下公式計算:
coffMH=1+(MH-MH’)/MH’′coff1????(2)
式(2)中,MH為切換鋼種后首塊鋼計算硬度,MH’為上塊鋼計算硬度;coff1為新增硬度相關系數;
所述新增硬度相關系數是與切換前后兩塊鋼的計算硬度相關,其實踐經驗所得取值范圍為0.1~1.0。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其附加的技術特征在于所述新增硬度相關系數的進一步的數值范圍按如下規律選擇、計算和執行:
當|(MH-MH’)/MH|’<0.1時,coff1?=?0.1~1;
當?0.1≤|(MH-MH’)/MH’|<0.2時,coff1?=?0.5~1.0;
當?0.2≤|(MH-MH’)/MH’|<0.3時,coff1?=0.3~0.9;
當?0.3≤|(MH-MH’)/MH’|<0.4時,coff1?=?0.3~0.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原理工大學,未經太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5624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