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54218.6 | 申請日: | 2012-03-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837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陳小光;徐曉雪;薛罡;崔彥召;劉寧;劉洪波;黃丹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纓;孫健 |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螺旋 對稱 流厭氧 反應器 | ||
1.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包括布水區(31)、反應區(32)、三相分離區(3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應器由下至上分別為布水區(31)、反應區(32)、三相分離區(33);所述的布水區包括底板(26)、下柱體(24),所述的底板(26)上表面連接下柱體(24);所述的下柱體(24)下部一側設有清空口(25),中部一側設有倒喇叭口形進料管(1),上端設有同心錐布水器(2);所述的反應區(32)包括中柱體(8),所述的中柱體(8)包括旋流反應區(34)、自由空域區(35);所述的旋流反應區(34)內部由下至上螺旋對稱布置有第一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6)、第三旋流板(7),所述的第一旋流板(3)下側為第一集氣室(27),所述的第一集氣室(27)一側設有第一排氣管(22),所述的第一集氣室(27)內且位于第一排氣管(22)下方設有循環旋流管第一段(23),所述的第二旋流板(6)下側第一旋流板(3)上側為第二集氣室(28),所述的第二集氣室(28)一側設有第二排氣管(5),所述的第二集氣室(28)內且位于第二排氣管(5)下方設有循環旋流管第二段(4),所述的第三旋流板(7)下側第二旋流板(6)上側為第三集氣室(29),所述的第三集氣室(29)一側設有第三排氣管(20),所述的第三集氣室(29)內且位于第三排氣管(20)下方設有循環旋流管第三段(21),所述的循環旋流管第一段(23)上端連接循環旋流管第二段(4)下端,所述的循環旋流管第二段(4)上端連接循環旋流管第三段(21)下端;所述的自由空域區(35)內設有回流管(9);所述的三相分離區(33)的外殼由下至上分別為錐體(19)、上柱體(18)、蓋板(14),所述的上柱體(18)內中部設有鋸齒形溢流堰(12),所述的鋸齒形溢流堰(12)下方設有沉淀區(10),上方為第四集氣室(16),所述的鋸齒形溢流堰(12)下部一側設有出水管(17);所述的蓋板(14)中軸線位置設有排氣管(15),所述的排氣管(15)下端連接倒喇叭形三相分離器(11),所述的倒喇叭形三相分離器(11)上設有氣壓平衡孔(13),所述的氣壓平衡孔(13)位于蓋板(14)和鋸齒形溢流堰(12)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區(31)與反應區(32)之間、反應區(32)與三相分離區(33)之間均通過法蘭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心錐布水器(2)上端與布水區(31)上端齊平,且四個錐角由高度相同、大小由大至小的4個同心錐依次相套組成,四個錐角θ1、θ2、θ3、θ4、的大小為7.5°~32.5°。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應區(32)高徑比為1∶4~6;所述的旋流反應區(34)和自由空域區(35)體積比為1∶3~5。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環旋流管第一段(23)、循環旋流管第二段(4)、循環旋流管第三段(21)螺旋對稱布置,相鄰的循環旋流管段落相互錯開120°螺旋上升。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集氣室(27)、第二集氣室(28)、第三集氣室(29)螺旋對稱布置,相鄰的集氣室相互錯開120°螺旋上升。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排氣管(22)、第二排氣管(5)、第三排氣管(20)螺旋對稱布置,相鄰的排氣管相互錯開120°螺旋上升,所述的第一排氣管(22)、第二排氣管(5)、第三排氣管(20)分別離第一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6)、第三旋流板(7)與中柱體(8)外壁最高交點處距離大于或等于5cm。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螺旋對稱流厭氧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6)、第三旋流板(7)螺旋對稱布置,相鄰的旋流板相互錯開120°螺旋上升;所述的第一旋流板(3)、第二旋流板(6)、第三旋流板(7)與中柱體(8)的夾角為30°~4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華大學,未經東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54218.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