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楊梅醇和/或楊梅酮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50218.9 | 申請日: | 2012-0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522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戴關海;楊鋒;童曄玲;任澤明;陳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1/352 | 分類號: | A61K31/352;C07D311/30;A61P35/00;A61P35/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紅娟 |
| 地址: | 310012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楊梅 醇和 制備 腫瘤 藥物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楊梅醇和/或楊梅酮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殺手,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據統計2008全球新發病癌癥病人約1270多萬,死亡病人約760多萬。而到2030,全球估計新發病癌癥病人約2100多萬,死亡病人約1320多萬,其中60%以上在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我國腫瘤每年新發病例約為220萬,死亡人數約為160萬。由于藥物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抗腫瘤藥物的研究與開發不僅是生命科學領域中富有挑戰性的課題,而且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目前已有手術、化療、放療及新興的生物療法等多種手段來控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從而延長癌癥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質量。癌癥的發病機理復雜,同時藥物固有的不良反應、療效的局限性和不斷出現的耐藥性等,促使科研人員不斷地尋找療效更好、毒性更小、作用機理新穎的新型抗癌藥物和方法。中藥抗腫瘤作用具有多靶點、多環節、多效應的特點,可作用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多個環節,同時其毒副作用低,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不易產生耐藥性,因此中藥及其有效成分預防和治療腫瘤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優勢,從天然成分中尋找毒副作用小,作用獨特的抗腫瘤藥物,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而我國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以及數千年的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因此從傳統的中草藥中篩選抗癌作用強、毒副作用小的藥物成為目前開發新的抗癌藥物的方向之一。
楊梅[Myrica?ruba(Lour.)Sieb.et?Zucc.]系楊梅科(Myricae)楊梅屬(Myrica)植物,常綠喬本,為我國特產水果,栽培面積占全球的99%以上,地理位置大致分布在北緯18°~33°之間,但經濟栽培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江西等省,其中浙江省的栽培面積、產量、品種、品質均為全國之首,目前已超過6萬多公頃(h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0%。
楊梅樹皮味苦、性溫,具有散瘀止血、止痛之功效,民間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痢疾、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牙痛等。楊梅樹皮的水溶性乙醇提取液在體外表現出睪丸激素5α還原酶抑制活性,在體內具有抗雄性激素活性的作用,楊梅酮(myricanone)、楊梅醇(myricanol)和楊梅素(myricetin)3種成分是主要活性物質。楊梅樹皮提取物中楊梅醇、楊梅酮抗腫瘤作用未見報道。
中國專利200710027454.8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天然抗腫瘤活性化合物,是一種具有全新分子骨架的化合物,結構新穎、抗腫瘤活性強,可來源于楊梅植物資源,安全性高;同時公開了其制備方法,浸提楊梅植株粗粉,減壓濃縮,用水分散后,用適宜的有機溶劑萃取,分離提純得到所述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在制備抗腫瘤藥物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為醫學上開發攻克腫瘤的天然藥物打下了基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楊梅醇和/或楊梅酮的一種新用途,具體為楊梅醇和/或楊梅酮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
所述的楊梅醇的分子式為C21H26O5,結構式如下:
所述的楊梅酮的分子式為C21H24O5,結構式如下:
所述的楊梅醇或楊梅酮可采用市售的藥用級楊梅醇或楊梅酮,也可按照如下方法制備:
用體積百分濃度為50%~95%的乙醇水溶液作為提取劑,從楊梅樹皮中提取得到楊梅樹皮醇提取物,濃縮揮干乙醇后加水混勻,用萃取劑氯仿或者二氯甲烷萃取,得到萃取物,再用硅膠柱或制備液相分離,分別得到楊梅醇和楊梅酮。
為了達到更好的提取效果,優選:
所述的提取的條件為:在50℃~100℃至少提取二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小時~4小時,進一步優選回流提取。
每次提取所述的楊梅樹皮與乙醇水溶液的重量比為1∶1.0~6.0。
所述的楊梅樹皮醇提取物一般濃縮至濃度為0.2g~3.0g生藥/ml。
每次萃取濃縮后楊梅樹皮醇提取物與萃取劑的重量比為1∶0.5~4.0。
所述的萃取的次數為至少二次,每次萃取的時間為1小時~4小時。
所述的萃取物一般回收萃取劑后再經硅膠柱或制備液相分離,回收萃取劑的溫度為50℃~1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未經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5021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