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混合動力車用離合器分泵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49620.5 | 申請日: | 2012-0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628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楊衛鋒;宋光輝;劉飛;王秋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D25/08 | 分類號: | F16D25/08 |
| 代理公司: | 鄭州睿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偉華 |
| 地址: | 450016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合 動力 離合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離合器外部控制裝置,尤其涉及混合動力車上的離合器用的離合器分泵。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傳統的離合器分泵的結構如中國專利公告號為CN200949613Y,公告日為2007年9月19日,名稱為‘一種汽車離合器助力器總成’說明書中公開了一種汽車離合器助力器,包括主缸體及與主缸體同軸固連的助力缸體,主缸體內設置有主缸活塞,助力缸體內設置有助力缸活塞,主缸活塞靠近助力缸活塞的后端連接在助力缸活塞上,助力缸體前側內壁上與助力缸活塞之間連接設置有回位彈簧,主缸體上設置有助力氣壓進氣口,助力器上還設置有連通于助力氣壓進氣口和助力缸體之間的助力氣路及控制助力氣路與助力氣壓進氣口通斷的控制閥,主缸活塞的后端連接有推桿,主缸體上還設置有標尺本體,這種傳統的離合器分泵只能適用于液壓油及氣壓混合的驅動模式下運行,而現有的混合動力車上用的離合器分泵都是氣缸式的,即氣壓活塞推桿式,長時間工作容易損壞,并且氣缸式結構的分泵只能適用于氣壓驅動模式下運行,由于新能源車輛的發展不是太成熟,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車輛在路上無法正常運行會經常發生,車輛的工作狀況發生故障時只能停車維修,就會造成巨大人力、物力的浪費,增加了車輛的運行成本,使車輛運行的可靠性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液壓油及氣壓混合驅動模式與純氣壓驅動模式之間相互切換的混合動力車用離合器分泵。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混合動力車用離合器分泵,包括主缸體及與主缸體同軸固連的助力缸體,助力缸體內設置有助力缸活塞,主缸體內設置有與助力缸活塞相連的主缸活塞,分泵上還設置有助力氣壓進氣口及連通于助力氣壓進氣口與所述助力缸體之間的助力氣路、控制助力氣壓進氣口與助力氣路通斷的控制閥,分泵上還設置有控制氣壓進氣口及連通于控制氣壓進氣口與所述助力缸體之間的控制氣路、連接于助力氣路與控制氣路之間的換向閥,所述換向閥包括連通于助力氣路與控制氣路之間的上下直通的閥道,閥道的上端連通于與控制閥的出氣口連通的助力氣路的閥通進氣口和助力氣路的出氣口之間,閥道的下端連通于控制氣壓進氣口和控制氣路的出氣口之間,閥道內設置有通過氣壓控制的換向閥芯,當換向閥芯位于閥道最上端時,將助力氣路的閥通進氣口與助力氣路的出氣口斷開,將控制氣壓進氣口與控制氣路的出氣口連通,當換向閥芯位于閥道中間位置時,將助力氣路的閥通進氣口與助力氣路的出氣口連通,將控制氣壓進氣口與控制氣路的出氣口連通,當換向閥芯位于閥道的最下端時,將助力氣路的閥通進氣口同時與助力氣路出氣口和控制氣路的出氣口相連通,控制氣壓進氣口與控制氣路的出氣口斷開。
所述的控制閥垂直于主缸體的軸線設置于主缸體的側壁上,控制閥包括控制閥芯,控制閥芯伸入到主缸體的內孔中,主缸活塞的外周面上設置用于容納伸出的控制閥芯使控制閥處于關閉狀態的凹槽。
所述的助力氣路位于控制閥與助力缸體之間的部分呈Z型。
所述的主缸體上于助力氣壓進氣口處連通設置有用于與氣源連接的助力氣壓進氣通道。
所述的主缸體上于控制氣壓進氣口處連通設置有用于與氣源連接的控制氣壓進氣通道。
本發明的一種混合動力車用離合器分泵,在傳統的氣壓和液壓混合驅動的基礎上增加了純氣壓驅動模式,純氣壓驅動模式主要依靠整車氣源,充分的利用了整車氣源,當純氣壓驅動模式失效時,傳統的液氣混合驅動模式打開,實現了兩個驅動模式節能、快速轉換,實現了模式的互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車輛運行可靠性提高。
進一步,控制閥的開啟采用控制閥芯嵌入和脫出凹槽的機械結構聯動開啟,使整個控制系統的控制過程更緊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右視圖的部分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4962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