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43444.4 | 申請日: | 2012-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869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施能埭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市伸越紡織貿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3D15/00 | 分類號: | D03D15/00;D03D13/00;D02G3/04 |
| 代理公司: | 蘇州廣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張利強 |
| 地址: | 215228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天然 健康 內衣 面料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面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
背景技術
用傳統方法生產的色織面料需先對紗線進行染色而后進行織造及后整理,這樣生產的色織布色彩鮮艷、花型、圖案非常清晰,但整個生產過程在紗線染色工序產生大量污水污染環境,并且耗用大量能源。
天然彩棉是采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培育出來的一種在棉花吐絮時纖維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新型紡織原料。天然彩棉親和皮膚,對皮膚無刺激,符合環保及人體健康要求,不起球,透汗性好,吸附人體皮膚上的汗水和微汗,使體溫迅速恢復正常,真正達到透氣、吸汗效果。天然彩棉纖維柔軟、手感好,它順應了廣大消費者不斷追求保健、舒適、高檔的消費時尚和要求。
竹纖維是從自然生長的竹子中提取的一種纖維素纖維,是繼棉、麻、毛、絲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纖維。竹纖維與用棉、木制成的纖維相比,保持了原有的透氣性、吸濕性、染色性、懸垂性好的特點,纖維手感柔軟、韌性耐磨、光澤亮麗,同時又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防臭和抗紫外線功能,竹纖維是一種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天然環保型綠色纖維。
天然彩棉與竹纖維混紡的面料,具有天然色彩,不需要染色,不會污染環境,綠色環保。目前,市場上這種面料還未見到。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具有天然彩色,綠色環保,健康舒適。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包括: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和竹纖維混紡紗,所述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包括質量百分比為70%~80%的天然彩棉纖維、20%~30%的天絲纖維,所述竹纖維混紡紗包括竹纖維和其他纖維,所述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的規格為32支/2~40支/2,所述竹纖維混紡紗的規格為22支/2~42支/2。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天然彩棉纖維至少包括兩種色彩。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其他纖維包括天絲纖維、玉米纖維、大豆蛋白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該面料的經密為420根/cm,緯密為340根/c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揭示的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兼具了天然彩棉和竹纖維的優點,具有天然彩色,綠色環保,吸濕透氣,親和皮膚,抗菌抑菌,健康舒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本發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包括: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和竹纖維混紡紗,所述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包括質量百分比為70%~80%的天然彩棉纖維、20%~30%的天絲纖維,所述竹纖維混紡紗包括竹纖維和其他纖維,所述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的規格為32支/2~40支/2,所述竹纖維混紡紗的規格為22支/2~42支/2,該面料的經密為420根/cm,緯密為340根/cm。
所述天然彩棉纖維至少包括兩種色彩。
所述天然彩棉纖維混紡紗包括天然彩棉纖維和天絲纖維,具有天然彩色,不起球,透汗性好,舒適時尚。
所述竹纖維混紡紗包括竹纖維和其他纖維,所述其他纖維包括天絲纖維、玉米纖維、大豆蛋白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竹纖維混紡紗具有抗菌抑菌,綠色環保的特點。
本發明揭示的天然混色健康內衣面料,兼具了天然彩棉和竹纖維的優點,具有天然彩色,綠色環保,吸濕透氣,親和皮膚,抗菌抑菌,健康舒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市伸越紡織貿易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市伸越紡織貿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4344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