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層運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25543.X | 申請日: | 2012-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135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24 |
| 發明(設計)人: | 張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佳偉 |
| 主分類號: | B61B13/00 | 分類號: | B61B13/00;B61B15/00;B61B1/00;B60L5/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086 上海市虹口區通***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雙層 運行 城市 軌道交通 系統 | ||
(一)技術領域
本新型發明涉及一種交通工具,是一種能實現雙層運行、雙向通行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二)背景技術
城市土地資源有限、空間狹小擁擠,現有交通工具由于受道路資源的限制加上交通信號燈的影響,運行速度和效率也受到限制,應對日益增加的客流,采用高架橋設計但高架橋墩占據路面空間,很多城市新建地鐵和輕軌,但地鐵輕軌成本高,出租車運營效率低、快速公交占據路面資源,普通公交速度慢不適應城市快節奏的生活,這些交通工具和設施均不能有效解決擁堵。
在解決交通問題上人們也提出很多方案,如根據交通擁堵狀況合理調節車流量,單雙號限行能使得道路上車輛減少,征收交通擁堵費讓通往擁堵區域車流量減少,但這些方案只是在現有交通的基礎上采取的措施,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而不是終極的解決辦法,隨著汽車車輛數量的增加其問題又將凸現,因此尋找到一種能解決交通問題的根本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發明內容
為了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擁堵率,本新型發明提出一種新型的城市軌道交通方式,其具有雙層結構,能實現雙層運行和雙向通行,軌道架設于橋墩頂端,上下層列車共用軌道運行,上層列車行駛在兩軌道上,下層運行懸掛式列車,運行于兩橋墩間。
本新型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該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結構主要包括車輛、車站、樓梯、橋墩、軌道、連接板及受流軌等,橋墩建設位于路邊自行車、電動車道兩側,兩根軌道分別架設在橋墩頂端,上層列車沿軌道上方運行,下層為懸掛式列車,沿軌道下方和兩橋墩間行駛,其車輪在軌道溝槽內運行。兩列車之間為共用的軌道,能承載起兩列車及乘客的共同重量,乘客由車站上下車,并通過樓梯與地面下連。
所述車輛主要由車體、車鉤、轉向架、受電弓、空調機等組成,轉向架構架上有懸掛、牽引及制動裝置、兩個驅動電機及齒輪箱、以及兩個輪對和軸箱等。上下層列車車輪均位于軸箱外側,且緊鄰軸箱,下層列車由連接段將構架與車廂頂相連,實現車輛的懸掛,轉向架的運行沿著軌道走向,車廂隨轉向架的運行而運行。
所述車站主要有主體框架及框架支柱、兩層人行通道以及站內設施等組成,整體固定于橋墩上方,是供乘客上下車的場所。
所述主體框架由橫向梁和縱向梁體以及玻璃板等圍成,頂部采用穹頂設計,在玻璃板下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側面設計符合流體理論,能抵御強風,底部和側面有進出車站的出入口;
所述框架支柱,位于橋墩頂端固定軌道側墻上方,能支撐起主體框架及人行通道的重量;
所述人行通道,主要用于乘客候車或通行,沿軌道兩側分別有上下兩層人行通道,乘客通過人行通道實現雙側上下車,兩層通道間有層間樓梯相連;
所述站內設施包括空調、照明、以及位于人行通道上的座位、線路查詢機、貨物販賣機等設備。
所述軌道其形狀上端同地鐵鋼軌,下端有溝槽,兩軌上溝槽開口均向軌道內端,槽內車輪可以滾動;
作為本新型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溝槽邊緣有防護端,防止車輪脫軌,溝槽內有弧形凸起,且與車輪上的凹槽吻合,防止車輪左右移動;
作為本新型發明的候選技術方案,所述溝槽位置不是在軌道內部,而是緊貼近軌道主體,且均位于軌道內側。
所述受流軌其側面有絕緣層,可以為塑料或陶瓷材料,上下面為導電層,列車受電弓滑動接觸導電層獲得電力,受流軌位于兩軌道之間,通過連接板和螺釘固定到兩軌道上;
作為本新型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為了防止軌道帶電,上述連接部分均加有絕緣材料,并且系統配有一套漏電檢測裝置,能夠檢測到發生漏電的位置。
所述橋墩有兩個墩柱,橫跨于自行車、電動車道或人行道兩側,兩橋墩上段有連接,頂端有軌道安放區和固定軌道側墻,并通過螺釘螺母將軌道固定在橋墩上方。
所述樓梯有繞墩樓梯、升降電梯、空中通道和樓頂樓梯四種;乘客通過圍繞橋墩螺旋向上的樓梯分別到達軌道兩側人行通道;通過位于人行道邊的升降電梯,將乘客直接由地面分別送達兩層人行通道;通過空中通道將兩層人行通道與路邊高層建筑相互連通;當系統經過低層建筑樓頂時,在樓頂建通向兩層人行通道的樓頂樓梯。
本系統最優運行線路為環形路線,其建設選址的優選方案是沿路邊架設軌道,將橋墩建設于自行車、電動車道兩側,兩側建有兩條綠化帶,其次可以選擇人行道兩側,或根據實際綜合考慮路邊建設情況,本系統建設也穿越小區和其他實際可行的線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佳偉,未經張佳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2554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