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14430.X | 申請日: | 2012-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504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白志毅;李家樂;王照旗;韓學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呂伴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三角帆 苗種 方法 | ||
1.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親蚌選擇:優選出活力強,外殼無損傷,體重為同批蚌中前10%的親蚌,然后再從中選出殼寬和殼長比大于平均比例15~20%的親蚌,作為繁育親蚌;
2>親蚌培育:采用溫室大棚培育方法,于11月中旬建成親蚌培育溫室大棚,面積2-3畝/池為宜,大棚中池塘注水后盡快把優選親蚌掛入溫室,以防溫室內外溫差變大,使親蚌產生溫差應激反應而造成傷害;每畝溫室掛親蚌300-400只,親蚌溫室培育2個月后,至來年3月份即可懷成熟鉤介幼蟲,培育過程中注意定期檢查大棚是否有破損,并及時清掃積雪;
3>采苗:將懷有成熟鉤介幼蟲的母蚌挑選出,陰干3h,放入盛有新鮮池塘水的寄苗用水族箱中,寄主魚附著的鉤介幼蟲的密度控制在3~4萬個/kg寄主魚,采苗過程中的所有操作均在溫室進行;
4>寄生階段蚌苗培育:寄主魚的放養密度以1m2育苗池中放養1~1.5kg為宜,育苗池溫室為遮光溫室大棚,以減少光照對寄主魚的刺激,將蓄水池與育苗池水循環,通過透光溫室大棚中蓄水池的水提高育苗池水溫,育苗池與蓄水池水體體積比為1∶5,蓄水池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水質,根據環境溫度調節加注新水量,保證水溫降低不超過2℃;寄生魚上的鉤介幼蟲脫落至育苗池底后,將寄生魚撈出,進入稚蚌培育階段;
5>脫苗后稚蚌培育:蚌苗的放養密度為1m2育苗池中放養蚌苗2~3萬個,稚蚌培育階段水溫調節同寄生階段蚌苗培育;
6>幼蚌培育:于5月份將幼蚌轉入溫室外大池塘進行培育,幼蚌的放養密度為每網箱放養100~150只蚌苗,每公頃放養60萬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選親蚌中,雌雄比為3∶1,選擇親蚌時間為11月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池塘注水之前,首先清除池底殘余三角帆蚌及其他淡水貝類,避免造成種質污染、營養競爭等,然后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為60-80kg/畝,最后采用高透光塑料布及其鋼結構支架于池塘上搭建溫室大棚,溫室大棚搭建好后,池塘注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寄主魚為體質健壯、游動活潑、色澤鮮艷、無傷無病的黃顙魚,體重在50±10g最佳,附著鉤介幼蟲前在育苗大棚暫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控制育苗池中水流速為1~1.5T/h。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控制育苗池中水流速先期慢后期快,流速0.5~2T/h,夜間大于白天。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每天加入營養泥,為了避免淤泥過多以及出現淤泥堆積的死角,造成稚蚌埋于其中窒息死亡,營養泥的加入量與稚蚌的殼高一致,并嚴格量化添加營養泥,每日一次。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角帆蚌苗種早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每日至少操池2次,疏散蚌苗,操池時手不能碰到池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海洋大學,未經上海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14430.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