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009334.6 | 申請日: | 2012-0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072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趙濉;黃海耀;靳志強;宮清濤;趙榮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N33/00 | 分類號: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巖心 結構 玻璃 介質 模型 | ||
1.一種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包括第一進液池、第二進液池、玻璃基片、玻璃蓋片、排液孔、排液池、排液池水道、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第一進液孔、第二進液孔、微氣泡生成模塊和微氣泡分裂模塊;其特征是:
在所述玻璃基片的一端分別刻蝕有第一進液池和第二進液池,在所述玻璃基片的另一端分別刻蝕有排液池和排液池水道,且排液池水道與所述排液池相連通;在所述第一進液池和第二進液池與所述排液池之間的所述玻璃基片上刻蝕有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在所述第一進液池和第二進液池與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之間刻蝕有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在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與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之間的所述玻璃基片上刻蝕有微氣泡分裂模塊;所述玻璃蓋片封接在所述玻璃基片上;所述玻璃蓋片的一端開有第一進液孔和第二進液孔,且第一進液孔與所述第一進液池相連通,第二進液孔與所述第二進液池相連通;所述玻璃蓋片的另一端開有所述排液孔,且所述排液孔與所述排液池相連通;
所述第一進液池和所述第二進液池分別與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相連通,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與所述微氣泡分裂模塊相連通;
所述微氣泡分裂模塊與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相連通;所述排液池水道位于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與所述排液池之間,并與二者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是寬細不均的孔道,其中孔道的寬為10~150微米,深為5~10微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為“T”形管結構,組成“T”形管結構的縱向孔道的深度為5~10微米,寬為10~20微米;組成“T”形管結構的兩條橫向孔道的孔徑都是5~8毫米長的直線孔道;所述兩條橫向孔道分別與所述第一進液池和所述第二進液池相連通,且與第二進液池相連通的橫向孔道以垂直方式與所述微氣泡分裂模塊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微氣泡分裂模塊為“U”形孔道結構,所述“U”形孔道的底部是寬度為10~20微米的細直線孔道,所述細直線孔道長的1/7處與所述微氣泡生成模塊的橫向孔道以垂直方式相連通,所述細直線孔道的兩端分別由等邊三角形孔道過渡與粗孔道相連通,所述粗孔道的寬度為60~100微米;所述細直線孔道和所述粗孔道的深度均為5~10微米;所述微氣泡分裂模塊由粗孔道與所述仿巖心結構的微觀孔道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孔、所述第一進液孔及所述第二進液孔的孔徑都為1.8~2毫米,孔深都為2.3毫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進液池和第二進液池的直徑都為4~5毫米,深度都為5~10微米。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池為圓形液池,所述圓形池的直徑為4~5毫米,深度為5~10微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巖心結構的玻璃介質模型,其特征是:所述排液池水道是一矩形排液道,所述排液池水道的長為4~5毫米,寬為0.8~1.2毫米,深度為5~10微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09334.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