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聚丙烯回收料再生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004144.5 | 申請日: | 2012-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5853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L23/12 | 分類號: | C08L23/12;C08J11/06;B29C47/92;B29B7/28;G01N25/04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陳衛 | 
| 地址: | 510275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聚丙烯 回收 再生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塑料回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丙烯回收料再生方法。
背景技術
“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重要目標。塑料的回收與資源化利用,有利于解決塑料包裝等所引起的“白色污染”給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問題,除了可以達到節省成本、節約資源的目的之外,通過回收與資源化利用,還可以大大減少焚燒處理廢舊塑料等方法的使用,從而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為防止全球變暖做貢獻。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關于塑料回收與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技術出現很多。但多數以塑料回收設備的改進為主。有些文獻提到將塑料回收料與普通市售新鮮的樹脂材料進行復合共混,制得再生料。然而,由于回收的樹脂料其老化程度不同,使再生料的性能出現較大程度的波動,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普通市售新鮮的樹脂材料進行復合共混,使得共混比例得到合理搭配,既能使再生料獲得與通常相應樹脂相當的力學機械性能,又能使得回收料達到最大的使用量,從而使得再生料兼具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等綜合性能好的特點,則是一個很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聚丙烯回收料再生方法。該方法能夠合理準確地對聚丙烯回收料的老化程度進行量化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控制再生料中回收料與新鮮料的混合比例,制備力學機械性能與普通市售新鮮的聚丙烯粒料十分相近的再生料。從而實現回收料的高效再生。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聚丙烯回收料再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差示掃描量熱法(DSC)對聚丙烯回收料的熔融峰溫Tpm進行測定,
(2)根據熔融峰溫Tpm的測量結果對聚丙烯回收料的老化程度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確定聚丙烯再生料中聚丙烯回收料的添加量;
(3)按步驟(2)確定的添加量,將新鮮聚丙烯粒料與聚丙烯回收料復合共混加工,制得聚丙烯再生料;對聚丙烯再生料進行造粒。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步驟(1)中,所述差示掃描量熱法的測試氛圍優選為:N2氣氛;氣流流速為20~50mL/min;升溫速率和降溫速率均為2~20℃/min,升溫和降溫范圍為20℃~250℃。
步驟(1)中,所述差示掃描量熱法可以采用單段法或三段法進行熔融峰溫Tpm的測量。
單段法即采用直接升溫熔融方法進行,熔融峰溫Tpm的測定在升溫熔融的過程中進行。
三段法依次包含第一次升溫熔融、降溫結晶、第二次升溫熔融三個步驟,熔融峰溫Tpm的測定在第二次升溫熔融的過程中進行。
一般地,聚丙烯回收料的熔融峰溫Tpm在140~180℃之間,通過檢測和結合實驗,我們發現,步驟(2)中,對聚丙烯回收料的老化程度的評價方法如下:
180℃≥Tpm>155℃,為低老化程度段,即當熔融峰溫為155~180℃之間時,可以認為聚丙烯回收料的老化降解程度較低;
155℃>Tpm≥150℃,為中等老化程度段,即當熔融峰溫為150~155℃之間時,可以認為聚丙烯回收料的出現了較明顯的老化降解;
150℃>Tpm≥140℃,為高老化程度段,即當熔融峰溫為150℃以下時,可以認為聚丙烯回收料的老化降解程度較高。
通過實驗,我們還發現,對于處于不同老化程度的聚丙烯回收料,必須控制其在再生料中的份量,以保證再生料的機械性能力學機械性能與普通市售新鮮的聚丙烯粒料差別不大。
具體來說,對于:
低老化程度段,聚丙烯再生料中聚丙烯回收料的質量百分比為85~95%;
中等老化程度段,聚丙烯再生料中聚丙烯回收料的質量百分比為45~85%;
高老化程度段,聚丙烯再生料中聚丙烯回收料的質量百分比為5~45%。
步驟(3)中,所述復合共混加工的方法為開煉、密煉或螺桿擠出。
優選地,開煉或密煉的加工溫度為170~250℃,轉速為10~80rpm;螺桿擠出的加工溫度為170~250℃,轉速為10~250rpm。
優選地,步驟(3)中,所述造粒的方法優選為破碎機破碎或擠出切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未經中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00414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內毒素協同吸附劑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無線通信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