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充電口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503669.4 | 申請日: | 2011-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4547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9-2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明輝;谷偉興;安鑒民;孫健強;張志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13/502 | 分類號: | H01R13/502;H01R13/73 |
| 代理公司: | 隆天國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馮志云;呂俊清 |
| 地址: | 10220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充電 結構 | ||
1.一種充電口結構,設置于電動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口結構(100)包括:
充電口門總成(10),包括充電口門(11)和固定座(12),所述固定座(12)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所述車身的外板(200)并具有第一開孔(H1),所述充電口門(11)樞轉連接于所述固定座(12)并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座(12)開合;
充電口總成(20),從所述第一開孔(H1)暴露出,并包括充電口本體(21)、充電口支架(22)和充電口蓋(23),所述充電口支架(22)固定安裝于所述車身的內板(300)并具有供所述充電口本體(21)的一部分穿過的第二開孔(H2),所述充電口本體(21)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充電口支架(22)并穿過所述車身的內板(300),所述充電口蓋(23)能夠蓋合于所述充電口本體(21)或打開以供外接的充電裝置(400)插入所述充電口本體(21)以對所述電動汽車充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口本體(21)包括結合部(211)和延伸部(212),所述結合部(211)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充電口支架(22),所述充電口蓋(23)樞轉連接于所述結合部(211)上,所述延伸部(212)穿過所述充電口支架(22)的所述第二開孔(H2)向所述車體內部延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2)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車身的翼子板,所述充電口支架(22)固定安裝于所述車身的翼子板內板。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2)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于所述翼子板,所述充電口門總成(10)還包括鉸鏈座(13),所述鉸鏈座(13)連接于所述固定座(12)和所述充電口門(11),所述充電口門(11)能夠通過所述鉸鏈座(13)相對于所述固定座(12)樞轉,所述充電口門(11)包括第一卡合件(111),所述固定座(12)包括第二卡合件(112),所述第一卡合件(111)和所述第二卡合件(112)相互卡合以使所述充電口門(11)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2),所述第一卡合件(111)包括空心圓柱(111a),所述第二卡合件(112)為開口支座,并包括上彈片(112a)和下彈片(112b),所述空心圓柱(111a)卡合于所述開口支座的所述上彈片(112a)和所述下彈片(112b)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充電口門(11)、所述固定座(12)和所述鉸鏈座(13)為分別注塑成型。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合件(112)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彈片(112a)和所述下彈片(112b)之間的弧狀部(112c),所述弧狀部(112c)的弧面配合于所述空心圓柱(111a)的外壁。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外板(200)向車身內凸起有連接凸緣(201),所述固定座(12)包括底壁和側壁,所述側壁的邊緣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凸緣(201)。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外板(200)向車身內彎折形成有延伸部(202),所述延伸部(202)的末端向內彎折形成有連接部(203),所述固定座(12)包括底壁和側壁,所述側壁邊緣向外翻折形成固定邊(121),所述固定邊(121)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部(20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503669.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多導線定位夾
- 下一篇:連接器及其接觸件模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