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494501.1 | 申請日: | 2011-1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3913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8-22 |
| 發明(設計)人: | 劉仲剛;常云海;蔣興;楊易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新泰標川儀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34/02 | 分類號: | E21B34/02;F15B20/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50211 | 代理人: | 譚小容 |
| 地址: | 401123 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井口 地面 安全閥 控制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石油天然氣鉆采業,用于具有彈簧復位的地面安全閥(控制壓力17Mpa左右)的集成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圖2所示為傳統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由電動泵1、單向閥2、儲能器3、安全閥4、壓力繼電器5、溢流閥6、系統壓力表8、工作壓力表9、手動泵10、換向閥13和截止閥14等組成。電動泵1、單向閥2、儲能器3和安全閥4,四者依次相連,電動泵1由電機11驅動,儲能器3為安全閥4提供穩定的油壓,在儲能器3與單向閥2之間設置有壓力繼電器5,壓力繼電器5將儲能器3的油壓信號反饋給電機11,以控制電機泵1的啟停。在壓力繼電器5與儲能器3之間設置有截止閥15,在電動泵1與壓力繼電器5之間設置的第一回油管路上設置有溢流閥6,第一回油管路與油箱12相連。電動泵1與手動泵10并聯設置,在手動泵10出現故障時作為應急使用。通過換向閥13結合截止閥14共同控制安全閥4的開關。
由于換向閥沒有足夠的密封性能,用關閉截止閥來保持安全閥的狀態,達到減少油泵的啟動頻度并觀察工作油路的泄露情況。存在的主要缺點是:元件增加,在截止閥關閉時若要緊急關井,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先確認打開截止閥。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功能可靠、結構簡單緊湊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使安全閥的開關狀態保持可靠、操作便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包括電動泵(1)、單向閥(2)、儲能器(3)和安全閥(4),四者依次相連,所述儲能器(3)與單向閥(2)之間設置有壓力繼電器(5),在電動泵(1)與壓力繼電器(5)之間設置的第一回油管路上設置有溢流閥(6),關鍵在于:所述儲能器(3)與安全閥(4)之間設置有三通球閥(7),三通球閥(7)通過第二回油管路與油箱相連,所述三通球閥(7)與儲能器(3)之間設置有系統壓力表(8),三通球閥(7)與安全閥(4)之間設置有工作壓力表(9)。
本實用新型將三通球閥作為井口地面安全閥開啟和關閉的操作部件,替換了傳統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用換向閥和截止閥結合作為安全閥開啟和關閉的操作部件。將三通球閥置于“開”,液壓油通過管線至安全閥,壓縮安全閥缸體內的彈簧,推動頂桿,從而開啟安全閥;將三通球閥置于“關”,液壓油通過管線回油箱,壓力卸去,安全閥內的彈簧復位,從而關閉安全閥;運行過程中,在安全閥可靠開啟后,可以將三通球閥置于“隔離”切斷控制系統與安全閥之間的介質交換,以減少泄漏,并可觀察安全閥及其驅動裝置的泄漏程度。
其有益效果是:
1)????????????功能完善,工作可靠,操作便捷,不會產生誤動作。
2)????????????構造簡單緊湊,制造、安裝工作量小,管路連接方便。
3)???減少了元件,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是傳統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由電動泵1、單向閥2、儲能器3、安全閥4、壓力繼電器5、溢流閥6、三通球閥7、系統壓力表8、工作壓力表9、手動泵10等組成。電動泵1、單向閥2、儲能器3和安全閥4,四者依次相連,電動泵1由電機11驅動,儲能器3為安全閥4提供穩定的油壓,在儲能器3與單向閥2之間設置有壓力繼電器5,壓力繼電器5將儲能器3的油壓信號反饋給電機11,以控制電機泵1的啟停。在壓力繼電器5與儲能器3之間設置有截止閥15,在電動泵1與壓力繼電器5之間設置的第一回油管路上設置有溢流閥6,第一回油管路與油箱12相連。電動泵1與手動泵10并聯,在電動泵1出現故障時作為應急使用。以上所述與傳統的井口地面安全閥控制系統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區別在于:儲能器3與安全閥4之間設置有三通球閥7,三通球閥7通過第二回油管路與油箱12相連,三通球閥7與儲能器3之間設置有系統壓力表8,三通球閥7與安全閥4之間設置有工作壓力表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新泰標川儀表有限公司,未經重慶新泰標川儀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4945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塑料瓶體和瓶蓋的分離裝置
- 下一篇:磷石膏制硫酸銨尾氣的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