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及臭氧發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450489.4 | 申請日: | 2011-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322376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丁香鵬;王承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國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B13/11 | 分類號: | C01B13/11 |
| 代理公司: | 青島聯智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濱生 |
| 地址: | 266031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介質 臭氧 發生 單元 臭氧發生器 | ||
1.一種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包括高壓電極和接地電極,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介質管和第二介質管;所述第一介質管插在所述接地電極中,所述第二介質管插在所述第一介質管中,所述高壓電極插在所述第二介質管中;所述第一介質管與所述接地電極之間形成第一放電氣隙,所述第二介質管與所述第一介質管之間形成第二放電氣隙,所述高壓電極與所述第二介質管之間形成第三放電氣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質管上設置有多個支撐帶,所述支撐帶纏繞在所述第二介質管的外部形成螺旋形結構;所述第二介質管插在所述第一介質管中后,所述支撐帶緊密的抵靠在所述第一介質管的內壁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電氣隙的厚度為0.15毫米-0.5毫米,所述第二介質管上每隔0.5米-0.6米纏繞有所述支撐帶。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質管上設置有第一螺旋支撐裝置,所述第一介質管通過所述第一螺旋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接地電極中;所述高壓電極上設置有第二螺旋支撐裝置,所述高壓電極通過所述第二螺旋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二介質管中。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支撐裝置為纏繞在所述第一介質管上的第一金屬細條;或者,所述第一螺旋支撐裝置為固設在所述第一介質管上的第一金屬彈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支撐裝置為纏繞在所述高壓電極上的第二金屬細條;或者,所述第二螺旋支撐裝置為固設在所述高壓電極上的第二金屬彈簧;或者,所述高壓電極為螺桿結構,所述螺桿結構中凸出的螺紋為所述第二螺旋支撐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第二螺旋支撐裝置為纏繞在所述高壓電極上的第二金屬細條時,所述高壓電極上開設有螺旋凹槽,所述第二金屬細條位于所述螺旋凹槽中。
8.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質管上設置有第一透氣支撐套,所述第一介質管通過所述第一透氣支撐套設置在所述接地電極中;所述高壓電極上設置有第二透氣支撐套,所述高壓電極通過所述第二透氣支撐套設置在所述第二介質管中。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氣支撐套和所述第二透氣支撐套可以為金屬絲制成的網套結構或金屬制成的具有孔隙結構的套結構。
10.一種臭氧發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雙介質臭氧發生單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國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青島國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450489.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龍珠形綠茶的生產方法
- 下一篇:太陽能燈空氣凈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