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錐孔測量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404823.2 | 申請日: | 2011-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3294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11 |
| 發明(設計)人: | 郭建東;田冀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信戴卡輪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B5/00 | 分類號: | G01B5/00;G01B5/24;G01B5/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66003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測量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零部件檢測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錐孔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在機器結構和機械設計中,圓錐配合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內圓錐孔和外圓錐具有較高的同軸度、良好的密封性、穩定的配合自鎖性、間隙和過盈可以自由調整等優點。?
但是,由于內圓錐孔和外圓錐的外形呈錐形,同時在錐孔的末端往往還存在圓角,這都給加工和檢測帶來不便,尤其測量工作,比圓柱測量更顯復雜。如圖1,就是常見的一種錐孔結構標注方法,其中大端直徑D、圓錐高度H、錐角α是重要的設計參數,也是經常需要檢測的數值。目前,常規的測量方法主要分三類,即比較測量法、直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
比較測量法就是將標準錐度量具如圓錐塞規或環規與被測錐度相比較,用光隙法或者涂色法進行檢查,通過檢查塞規或環規與被測錐度的接觸面積和接觸部位來判斷錐度是否合格,這種測量方法只能判斷被測錐度是否在允許的公差范圍內,而不能得出錐度的具體數值。?
直接測量法就是直接從計量器具上讀出被測錐度,常用的工具有工具顯微鏡、三坐標測量機等,測量方便但操作復雜、設備價格昂貴。?
間接測量法則是測量與被測錐度有關的線性尺寸,通過三角函數計算出被測錐度的相關參數。與比較測量法和直接測量法比較,間接測量法往往采用一些特定的結構,并借助常規測量器具進行,具有測量針對性強、成本低、測量結果準確等優點,因此被機械加工企業廣為使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錐孔測量裝置,它能滿足機械加工企業對錐孔參數的檢測需要,同時具有結構簡單、容易制作、精度能滿足檢測要求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屬于間接測量法的范疇,是根據錐孔的幾何形狀特點,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被測錐度的相關參數的,其設計原理利用圖2證明如下。?
圖2中,錐孔的所有參數如大端直徑D1、圓錐高度H1、錐角α都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出來。具體公式為:?
據此,只要測量D2、D4、H2、H3、△D,就可以計算出錐孔的相關參數了。?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錐孔測量裝置,它主要由基座、滑動桿、滑芯、觸頭、百分表組成,觸頭安裝在滑動桿下端的孔中,滑芯安裝在滑動桿內部,百分表通過漲環安裝在滑動桿上端,滑動桿上設置鎖緊螺釘,限制滑芯和滑動桿的相互位置,滑動桿內部設置彈簧,保證觸頭和滑芯接觸可靠,滑動桿安裝在基座中間,通過基座側面的窗口觀察滑動桿,基座窗口部位和滑動桿上面都有刻度,基座和滑動桿利用刻度組成游標深度尺,能測量出滑動桿相對基座的位置變化。?
為了便于測量和數據處理,制作本測量裝置時,可以根據需要將一些結構或尺寸進行確定。本實用新型將觸頭軸線到基座下端的距離確定為游標深度尺的起始讀數,將觸頭最外側時所在圓的直徑確定為D2,將觸頭內側和滑芯下端錐角確定為45度。?
使用前,先將基座和滑動桿組成的游標深度尺置于起始位,并鎖緊滑動桿上的鎖緊螺釘,然后將基座底面擦拭干凈平放在被測錐孔上,此時就可以進行測量了。?
測量時,先將滑動桿向下推,當觸頭接觸到錐孔內表面時,由于鎖緊螺釘將滑芯固定,而滑芯下端限制了觸頭向中間移動,于是滑動桿停止下移,此時記錄游標深度尺的數值H2,這時的觸頭外側所在錐孔直徑就是D2;然后松開鎖緊螺釘,并將百分表置零,接著繼續向下推動滑動桿一段合適距離至H3,記錄百分表的變化值△D,并計算得出D3=D2-2△D?;最后使用標準量具如游標卡尺或內徑千分尺測量得到D4。?
至此,計算錐孔所需要的所有數據就全部測量出來了,代入上面的計算公式就可計算出需要檢測的錐孔參數了。?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中能滿足錐孔的測量精度要求,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不高,能在機械零件加工后使用,也能在加工過程中使用,并具有適應性廣、結構簡單、方便制作等特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常見的一種錐孔結構表示方法。?
圖2是利用三角函數計算錐孔參數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4是圖1所示的裝置的剖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信戴卡輪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信戴卡輪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4048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