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型進氣道隔道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336871.2 | 申請日: | 2011-09-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295290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7-04 |
| 發明(設計)人: | 盧杰;賈偉峰;尹志龍;戴佳;任志文;楊俊飛;萬志明;萬俊丹;王春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4D33/00 | 分類號: | B64D33/00;F02C7/04 |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 地址: | 330000***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進氣道隔道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航空飛行器結構,屬于進氣道結構的改進,特別涉及新型進氣道隔道結構。
背景技術
對于內置渦噴或渦扇發動機的亞音速飛行器,一般采用S形進氣道作為發動機的進氣裝置。并且進氣道進口布置于飛行器后部。為防止進氣道進口前機身產生的附面層進入進氣道而使進氣道性能下降,一般在進氣道與機身間設計隔道(如圖1所示)。隔道的形狀為楔形,為減小阻力并防止氣流在隔道頂部堆積,楔頂角θ通常為40°(如圖2所示)。對于小型飛行器,進氣道長度較短,相應的進氣道與機身相貫線到進氣道進口的距離也較短,使得隔道的楔形面無法完全伸展,導致在進氣道與機身相貫線處產生附加迎風面M,增加了飛行器的阻力。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對現有的楔形隔道進行改進,以消除附加迎風面,使飛行器阻力降低。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新型進氣道隔道結構,在機身與發動機的進氣道進口間設有隔道,隔道的楔形面由一級楔形面和二級楔形面組成,一級楔形面楔頂角為θ,二級楔形面的楔頂角為θ2,二級楔形面到一級楔形面的距離為L,兩極楔形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圓弧半徑為R。所述兩個楔形面間的距離L為隔道總長的0.5~0.6倍。所述圓弧半徑R為隔道總長的2倍。
本實用新型是將原隔道由一級楔形改進為二級楔形,二級楔形距一級楔形L處開始,二級楔形的楔頂角為θ2,兩極楔形之間通過圓弧過渡,圓弧半徑為R。L、θ2和R的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可以保證二級楔形完全伸展,以達到消除附加迎風面M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隔道4在飛行器上位置的示意圖。
圖2是現在隔道4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身,2、發動機,3、進氣道,4、隔道,41、一級楔形面,42、二級楔形面。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3,新型進氣道隔道結構,在機身1與發動機2的進氣道3進口間設有隔道4,其特征是,隔道4的楔形面由一級楔形面41和二級楔形面42組成,一級楔形面41楔頂角為θ,二級楔形面42的楔頂角為θ2,二級楔形面42到一級楔形面41的距離為L,兩極楔形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圓弧半徑為R。所述兩個楔形面間的距離L為隔道4總長的0.5~0.6倍。所述圓弧半徑R為隔道4總長的2倍。
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進氣道隔道結構分為兩部分,一級楔形面41和二級楔形面42。一級楔形面41與改進前的隔道一致,楔頂角θ=40°。在距一級楔形面41距離L處,一級楔形面41開始向外擴張,形成二級楔形面42,二級楔形面42的楔頂角為θ2,θ2>θ,選取θ2時應使θ2最小并使二級楔形面42完全伸展,原隔道4下產生的附加迎風面M得以消除,可以降低飛行器阻力。一級楔形面41和二級楔形面42進行倒圓R,保證兩級楔形面光滑過渡,以進一步減小阻力。
隔道4上的L、θ2和R的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其較佳取值范圍是:L為隔道4總長的0.5~0.6倍,R為隔道4總長的2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33687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