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高負荷澄清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230734.0 | 申請日: | 2011-07-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185192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4-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剛;王愛蓮;鄒志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28 | 分類號: | B01D21/28;B01D21/08;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蘭州振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張真 |
| 地址: | 73003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負荷 澄清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低溫低濁水具有溫度低、濁度低、耗氧量低、粘度大等特點。低溫低濁水由于水體溫度低,水的動力粘度系數提高,水中微粒尺寸小且粒徑分布均勻,絮凝反應慢,生成的絮凝體(礬花)小而不易沉降,減弱了水中膠體的顆粒運動,降低了他們之間相互碰撞的機率;水中膠體的溶劑化作用增強,顆粒周圍的水化膜加厚,妨礙顆粒凝聚;同時,通過混凝所形成的絮體較輕,不易下沉,難以通過沉淀從水中分離出去。由于濁度低,水中膠體雜質很少,凝聚碰撞的機會很少,比重又接近于水,因此不易形成絮粒,即使形成,也輕而疏松,易破碎,且難沉,加大投藥量也很少見效。現在并沒有設備能夠真正對低溫低濁水進行處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針對低溫低濁水而創新的一種高負荷澄清池。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高負荷澄清池,包括池體,進水管,在池體的上部設有集水槽、出水口,在池體內設有中心反應筒,在所述的中心反應筒下方連通設有集泥斗,所述的中心反應筒的出水口通過導流筒與池體底部相連通,在所述集水槽下方設有斜管裝置,在所述的中心反應筒內設有攪拌器,攪拌器的動力輸出軸伸入中心反應筒內,在動力輸出軸的端部設有葉輪。
進一步,所述的集泥斗的內腔為第一污泥濃縮沉淀區,在集泥斗底部設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一端與集泥斗相連通,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與進水管相連通,在污泥回流管上設有污泥泵。
進一步,在所述的進水管上設有將混凝劑加入到原水中的水射器,在進水管與所述的中心反應筒的外壁相切設置,并與中心反應筒相連通。
進一步,所述的中心反應筒上部為反應區,中心反應筒的下部為第一懸浮區,所述的葉輪設置在反應區內。
進一步,所述的導流筒是由所述中心反應筒外壁、集泥斗的外壁組成的導流壁和圍繞導流壁設有的導流板組成,所述的導流筒的內腔為整流導流區。
進一步,所述的導流筒的出口處與池體底部設有的第二污泥濃縮沉淀區相連通,在第二污泥濃縮沉淀區上方設有濃縮泥渣區,所述的濃縮泥渣區為在所述的池體的側壁上設有的傘形板、導流壁和池體底部圍成的區域。
進一步,在所述的濃縮泥渣區的上方為第二懸浮區,所述的斜管裝置設置在第二懸浮區和集水槽之間。
進一步,所述的傘形板與池體的側壁形成的角度是30-60度。
進一步,池體底部是由與水平呈35-55度的斜壁和坡度為1%的底壁組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污泥回流裝置,可以增加低溫低濁水中膠體的濃度,從而得以增加膠體間凝聚碰撞的機會,使得膠體顆粒的尺寸得以增大;在反應器中加入機械攪拌裝置,可以使絮凝劑快速完全混合,通過給原水提供一定的動能量,增加了顆粒的碰撞機會。這樣就使得脫穩的膠體能結成大棵粒絮狀體而得以從水中沉淀、分離出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未經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23073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磺酰胺衍生物
- 下一篇:轉爐煉鋼過程控制的方法、裝置和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