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客車用轉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230346.2 | 申請日: | 2011-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140358U | 公開(公告)日: | 2012-02-08 |
| 發明(設計)人: | 楊小見;寧忠翼;郝守海;陶述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5B1/26 | 分類號: | F15B1/26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黃行軍 |
| 地址: | 430033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客車 轉向 油罐 加油 防污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客車用轉向油罐上的附加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客車用轉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裝置,適用于發動機后置客車的轉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發動機后置客車的動力轉向油罐體的結構如圖1所示,它的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方式參閱附圖中的圖2所示,是利用支架把油罐體11固定在車身尾部的一根地板下橫梁101上,第二種方式參閱附圖中的圖3所示,是在車架尾部縱梁103上伸出很長的豎梁104來固定油罐體11。
對第二種固定方式而言,由于后置客車車尾振動比較強烈,要避免油罐體11因強烈的振動而溢出油液,就必須豎梁104具有較高的厚度和強度,這樣不僅會增加整車的重量,而且會增加制造成本,并且豎梁104在安裝布置時,要避開發動機附件,布置也相當困難。因此現有的油罐大部分采用第一種固定方式,但是要避免油罐與發動機附件等干涉,且高于發動機上的轉向泵一定高度,就必定要求油罐體11位置較高,這使得油罐距后地板102較近,加油空間很小。
由此可見,現有動力轉向油罐的結構和布置存在的缺陷,主要體現有以下三點:
1、加油很不方便,接近性差,操作吃力;加油時也不易觀察液面高度,容易加油過量而溢出油罐;
2、檢查油罐液面高度需取下通氣防塵裝置中的油標尺,而取下油標尺很不方便;
3、在行車過程中由于油罐隨車振動,容易從通氣防塵裝置處漏油,弄臟油罐以及其下面的發動機附件等,造成安全隱患,也影響美觀。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技術中發動機后置客車的轉向油罐結構和布置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種客車用轉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客車用轉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裝置,包括油罐體,所述油罐體的液位高度處開設有進油口,進油口上安裝有透明軟管,所述透明軟管的一端部連接有位置高于油罐體頂端的加油接頭,所述加油接頭上設有安裝板和密封蓋,所述油罐體的上部安裝有通氣防塵彎管,所述通氣防塵彎管的端部連接有防污軟管。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進油口上設有進油口凸起,所述透明軟管的另一端部套在進油口凸起上,并通過密封卡箍連接在進油口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加油接頭的一端設有加油接頭凸起,所述透明軟管的另一端部套在加油接頭凸起上,通過密封卡箍連接在加油接頭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加油接頭的另一端設有密封外螺紋,密封蓋上設有密封內螺紋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密封蓋內頂部設有密封軟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安裝板上設有安裝孔。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防污軟管向下延伸到油罐體下方的發動機附件以下。
本實用新型在油罐體側面的液位高度附近設計了一個油罐進油口;新增一個加油接頭以及其密封蓋,可利用安裝板以一定角度安裝固定在加油方便的位置;用一根透明軟管連接油罐進油口和加油接頭,透明軟管兩端用密封卡箍連接,加油的時候不需要打開油罐的上蓋,只需打開加油接頭的密封蓋就可以加油了,通過透明軟管觀察加注液面的高度,加油完畢蓋上此蓋即可,操作十分方便。
在油罐上蓋上設計一個通氣防塵彎管并連接細長防污軟管,防止由于油罐隨車振動等造成油液溢出后污染油罐以及其下面的發動機附件等引起安全隱患。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加油接頭布置在加油方便的位置,便于油罐加油,接近性好,易控制加油量,解決了油罐受加油影響難以布置的問題;
2、中間連接軟管采用透明軟管可以直觀查看液面的高度,無需安裝油標尺,若液面低于透明軟管時就添加油液;
3、在行車過程中由于油罐隨車振動,油液從通氣防塵彎管和防污軟管溢出后不會弄臟油罐以及其下面的發動機附件等,不會帶來安全隱患,也不影響美觀。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轉向油罐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轉向油罐的第一種固定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3是現有轉向油罐的第二種固定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油罐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加油接頭以及密封蓋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23034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