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167640.3 | 申請日: | 2011-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91705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2-28 |
| 發明(設計)人: | 楊秋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科華熱力管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51/00 | 分類號: | F16L51/00;F16L57/00;F16L59/02;F16L59/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6600 遼寧省***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套筒 補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屬于直埋熱力管道補償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熱力管線中,傳統“大小頭”形式的補償器保溫外套筒與保溫層同為一個連續空間,由于焊接質量等問題容易致使外界水分侵入,影響保溫效果,由于階梯形結構保溫層底部積水難以排出,造成管線運行狀態下節點熱能損耗大,以及斷裂危害;傳統形式的補償器保溫外套筒所受應力集中,易在折角處發生撕裂,給管系的安全運行造成威脅。
發明內容
鑒于已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該雙套筒式補償器結構合理、安全且節能效果優越,克服了當前工程用的補償器保溫外套筒焊接難、質量要求高、易造成運行狀態下熱能損耗大等不足。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所述的雙套筒式補償器的補償器本體外設有外護套管,外護套管與補償器本體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所述的外護套管外加設一個加強套管,并利用環形堵板將外護套管和加強套管焊接在一起,外護套管與加強套管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外護套管與補償器本體的之間的環形空間以及外護套管與加強套管的封閉空間均設保溫層;支撐板固定于外護套管上,并與加強套管間形成間隙。
所述的保溫層采用耐高溫纖維類保溫材料,結合屏蔽熱輻射層絕熱。
所述的支撐板與加強套管的間隙寬度≤6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所述的雙套筒式補償器的補償器本體外設有外護套管,外護套管與補償器本體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所述的外護套管外加設一個加強套管,并利用環形堵板將外護套管和加強套管焊接在一起,外護套管與加強套管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外護套管與補償器本體的之間的環形空間以及外護套管與加強套管的封閉空間均設保溫層;支撐板固定于外護套管上,并與加強套管間形成間隙。
補償器位置不破壞外護套管的原有結構,而是在外護套管外增加了加強保溫套筒,兩端用環形堵板封閉,使得外護套管在補償器位置形成連續整體,很好的保證了保溫層內水分或進水可沿管線坡度自然流淌,從而排除保溫層內水分或進水,保證了管線的安全性。傳統的補償器外套筒是采用了擴徑后兩端用大小頭連接的做法,如若保溫層進水,極易使水分于底部滯留,并由熱介質蒸煮,從而導致補償器的保溫破壞,乃至防腐破壞,影響到整個管系的安全和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確保補償器的良好保溫及管系的安全運行,且其容易施工,減少人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如下:1、補償器本體,2、外護套管,3、加強套管,4、支撐板,5、保溫層,6、環形堵板。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一種雙套筒式補償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補償器本體1外設有外護套管2,外護套管2與補償器本體1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所述的外護套管2外加設一個加強套管3,并利用環形堵板6將外護套管2和加強套管3焊接在一起,外護套管2與加強套管3之間形成環形封閉空間;在外護套管2與補償器本體1的之間的環形空間以及外護套管2與加強套管3的封閉空間均設保溫層5,保溫層5采用耐高溫纖維類保溫材料,結合屏蔽熱輻射層絕熱,保證良好的補償器的保溫效果;支撐板4固定于外護套管2上,并與加強套管3間形成間隙,間隙寬度≤6mm。支撐板4對補償器本體1起到支撐、防震動和防止補償器柱失穩的作用。
通過工程實例的測試報告得知,于輸送熱介質250℃時:
G-48?補償器截面:實測溫度t1av,5=43.59?℃?,外護套管2的表面溫度遠低于國家行業標準的外表面60℃要求。
G-48?補償器截面:實測qav,5=11W/m2,線熱流密度qlav,5=38.70W/m,熱損失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147?W/m2要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科華熱力管道有限公司,未經大連科華熱力管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16764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