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有效
| 申請號: | 201120152183.0 | 申請日: | 2011-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073533U | 公開(公告)日: | 2011-12-14 |
| 發明(設計)人: | 王百;黃偉;呂億明;甘慶明;牛彩云;趙春;韓二濤;李大建;趙曉偉;朱洪征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37/06 | 分類號: | E21B3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實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井 生產 管柱 空心 防垢筒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油井生產管柱的井下防垢工具,適用于油井生產及井下多級分層作業的管柱防垢。
背景技術
在油井生產過程中,當流體經過生產管柱各部位時,流體流動截面發生變化,在截面處將發生節流現象,致使流體的溫度、壓力發生變化,流體平衡系統遭到破壞,成垢離子溶解度發生變化,溶解度降低碳酸鹽、硫酸鹽將沉淀形成垢。同時,由富含成垢離子(如Ca2+、Ba2+、Sr2+、HC3-、S42-)的種不相容的水混合或由于巖石中所含石膏的溶解和巖石中硫化物的氧化引起成垢陰陽離子(如Ca2+、S42-)的改變,都將導致硫酸鹽的飽和狀態發生變化而引起結垢。此外,井流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雜質微粒,作為晶核能促使碳酸鹽在較低的過飽和條件下析出晶體,并結垢。
由于生產管柱結垢嚴重影響油井的正常生產,開展油井生產過程中的防垢工藝技術。目前,油井生產過程中的防垢主要以井口環空加藥及固體防垢塊為主;但井口環空加藥存在兩點不足之處,一是環空空間大,藥品浪費大,效果差;二是對井下存在封隔器或其他配套工具的油井無法實施。固體防垢塊只能連接在生產管柱底部,對于隔采及分層生產管柱無法進行各層單獨防垢。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連接在油井生產管柱上,根據各層的流體物性對多層系油井,進行井下自動添加防垢劑。克服井口環空加藥藥品浪費大,效果差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主要由上接頭、外管、固體防垢劑、中心管和下接頭組成,上接頭和下接頭有中心孔,上接頭上端有外螺紋,下接頭下端有外螺紋,能連接在油管管柱中間,其特征在于:在上接頭的下端有外螺紋,在下接頭的上端有外螺紋,在上接頭和下接頭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有一個外管;在上接頭內壁下端有環形凹槽,在下接頭內壁上端有環形凹槽,在上接頭與下接頭之間有一個中心管,中心管的上端在上接頭下端的環形凹槽內,中心管的下端在下接頭上端的環形凹槽內;外管內壁與中心管外壁之間組成一個環形空間,在外管與中心管外壁之間組成的環形空間內有防垢劑;在中心管壁上有通孔。
所述的防垢劑可以是固體防垢劑也可以是高濃度液體防垢劑。
簡述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的工作原理。參閱圖1。通過上接頭1和下接頭5將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連接在油井生產管柱的任何需要防垢的位置,上接頭1、下接頭5和中心管4組成采出液的流通通道。當采出液流過中心管4時,能通過通孔6進入到外管2與中心管4外壁之間組成的環形空間內,慢慢溶解或稀釋防垢劑,并能從通孔6攜帶防垢劑進入油管內,隨采出液經過油管管柱和上產各部位,起到防垢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連接在油井生產管柱上,根據各層的流體物性對多層系油井,進行井下自動添加防垢劑,對油井井下生產管柱的防垢效果顯著,且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中,1-上接頭,2-外管,3-固體防垢劑,4-中心管,5-下接頭,6-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以一個為例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油井生產管柱空心防垢筒,主要由上接頭1、外管2、固體防垢劑3、中心管4和下接頭5組成。上接頭1和下接頭5有中心孔,上接頭1上端有API標準油管外螺紋,下接頭5下端有API標準油管外螺紋。在上接頭1的下端有外螺紋,在下接頭5的上端有外螺紋,在上接頭1和下接頭5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有一個外管2。在上接頭1內壁下端有環形凹槽,在下接頭5內壁上端有環形凹槽,在上接頭1與下接頭5之間有一個中心管4,中心管4的上端在上接頭1下端的環形凹槽內,中心管4的下端在下接頭5上端的環形凹槽內。外管2內壁與中心管4外壁之間組成一個環形空間,在外管2與中心管4外壁之間組成的環形空間內裝滿固體防垢劑3。在中心管4壁上有兩個通孔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12015218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